记者张苑文 、陈俊摄
一汪清冽的白沙泉奔腾而下,穿越山谷,时而平缓,时而险峻。位于婺城区琅琊镇的泉口村得地势之要,将白沙溪进入平坦腹地的第一口山泉引到了家门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勤劳的双手取自然之馈赠,千年窑火生生不息;这个江南小城的鱼米之乡,更于数百年前诞生了甘美醇香的金华酒,醉倒了万千文人墨客,把酒吟诗,挥毫泼墨。日前,泉口村正式列入金华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开启了非遗旅游新篇章。
千年窑火生生不息
1976年,韩国新安海域打捞出一艘古代沉船,舱内有陶瓷器一万多件,其中有百余件“钧窑系”瓷器产自金华铁店窑,包括三足水盘、注子、花盆三个品种。1983年,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先生到日本参观展览时,对此做了确认。1981年,日本文化报部、文化财管理局《新安海底遗物》一文对此做了详细报道。
由此,一段尘封的历史被徐徐揭开。
铁店村是婺城区琅琊镇泉口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与白沙溪直线距离不足2公里,依山傍水,植被茂盛,盛产松木,多粉砂岩。自北宋年间(约公元960年),这里便世代有人以烧窑制瓷为生。与我国多数南方窑系相似,婺州古窑多为龙窑,坐北朝南,与地面约呈30度角,窑身有多处添柴口,以实现窑火层层升温,在古代,一窑瓷器通常要经过半个月的煅烧。相传铁店窑址即有三条龙窑。龙窑旁,通常配套有滤泥设施,窑工们采集的瓷土须经碾磨,泡水,通过五道滤口,变得十分细腻,而后风干,方能使用。受气候条件影响,窑工唯有选在秋后气候干燥、天气晴好时方能拉坯、烧窑,土生瓷,窑变常有,风云不定,烧窑及开窑前,窑工们必要祭祀窑神“神农氏”。据相关史料载,婺州铁店的这支窑火持续燃至元代,约公元1271年。
唐代陆羽《茶经》载:“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在茶圣笔下,婺窑茶具品质上乘,位列探花。这是婺窑唯一见于古代文献的记载。据贡昌《婺州古瓷》相关论证,婺州窑因州得名,与龙泉窑等同属婺窑系,兴于商周,盛于唐宋,于明清时期逐渐衰弱,前后绵延2700多年,首创化妆土工艺,于汉代中期即开始使用青、褐两色釉。西汉以前,婺州窑原始瓷多见于墓葬,做明器,胎厚釉薄,也曾出现过青黄釉、彩釉等丰富的釉色,及针点纹、网格纹、连珠纹等修饰图案。南宋时期,婺州窑吸收各地窑口之所长,烧制青白瓷、青瓷等,出产日用瓷及观赏瓷,远销全国各地,并出现出口瓷。
新安沉船中发现的婺州铁店窑瓷器即为宋元时期出口瓷。这些婺瓷由铁店窑沿线水系入白沙溪,后入钱塘江,去往明州(现宁波),再行出海,对外贸易。
2001年,婺州铁店窑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而在全国众多古窑址中,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仅22家。2014年,“婺州窑陶瓷烧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代表性项目名录,婺州大地上亦涌现出陈新华、尹根有、邵文礼等诸多代表性传承人。
走进铁店村沉睡的古窑址上,层层叠叠垒着古婺先贤的智慧。每一片古瓷都在它幽深的光晕里,诉说着婺窑的千年发展足迹。窑火边软绵绵的情歌还在山脚下传唱,当年的烧窑人却不知去了何方。当地人说,拉坯制瓷,心里想着什么,做出来的就是什么,环肥燕瘦,淡妆浓抹,美态千秋,某年某月某日,某位制瓷人只肯对瓷土说的心思,都藏在这古窑残存的炉瓶杯盏里,也藏在古盏酒壶中。
古婺佳酿飘香四海
秋九婺窑开,新一炉的瓷器从古窑口流向千家万户。待到冬日严寒之时,酤一两酒,点上红泥小火炉,围炉而坐,且以新火试新酒。
泉口村村民陈顺财年过天命,守着这口祖传的酒窖已整整三十载,谁也说不清这金华酒究竟源于何时,陈顺财只知道,他的爷爷,以及他爷爷的爷爷,都是地主家的酒脑,手把手地教会了子孙后代这门糊口的手艺。除了手艺,陈顺财极少知道别的,他只知道自己酒窖里的和祖辈杯盏里的那口酒是一样的。
在如今的消费市场,金华酒通常被划入黄酒大类。在陈顺财眼里,这是个天大的误会。从酿造工艺看,金华酒属双曲酒,讲的是“双曲发酵”、“冬水酿冬酒”,从取材到出窖,少说也得经历两度春秋。
“白沙春水镜光清,水面无风似掌平。春暖锦鳞吹细浪,晚晴黄莺啭新声。烟堤绿树人家小,云渚斜阳钓艇横……”白沙水暖,春衫已薄,杨柳刚刚吐了金线,阳光照进水里,又透过竹林明晃晃地打过来,白沙溪畔金灿灿的滩涂上冒出了一抹葱绿,这些都被酒脑们瞅在了眼里。待到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他们便赶来把它们收割,冷不丁地惊起一行白鹭,晕开的碧水里漾出好多人的脸。白沙溪畔的酒脑管这长着黑线的野草叫“蓼草”,它自古就长在白沙溪畔,酒脑们用它泡水,直至芒草花开,蝉鸣四起,取了蓼草泡的水制麦曲,而后只要闲闲地看秋收,糯米供足了粮仓,剩下的都仿佛透着酒香。但酒脑们定要挨到冬至以后,方下令取白沙泉,将红曲、麦曲及刚蒸熟的糯米按着祖传的方子埋入酒坛。酒坛子里住着酒神,发酵后数日,酒脑必往酒坛子里给酒神喂饭。打点妥当,而后密封,藏进窖底,待到来年隆冬时节,便可就着炉火温一壶古婺佳酿。
古婺酒坊,素以一担米出一担酒,金华酒由此以酒肉厚、不上头闻名。《三言二拍》、《金瓶梅》里都曾频繁提及金华酒,武松正是醉了金华酒,方才上山赤手空拳打死了猛虎。可见,金华酒于明代时已声名远播。
白沙泉制金华酒,似是古已有之。白沙溪白龙桥流域段有村名曰“古方”,传“古方”原名“酤坊”。汉代实行“榷酒”之政,即酒类由政府专营。当时的“酤坊”即是专营制酒售酒的官家酒坊。
时光的窖藏里,金华酒从官家酒变为农家酒,如今却成了隐身林麓的酒,其酿造技艺被列入金华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倚赖保护性传承。
话说《三言二拍》里,还记载有一味名为“错认水”的金华酒。滋味如何,且不细说。酒香藏古巷,只待有缘人。
非遗古村焕发新生
古窑与古酒,为这个依山傍水的古村铺垫了风雅的底色。走进泉口村,随处可见古树古井,粉墙黛瓦,小家别院。缘溪而行,只听得水声哗哗,鸟鸣啾啾。时不时地,可以闻见乡民家中飘来的炊烟的味道,和着酒香、饭香、花香,在大自然澎湃的气韵中幻化出独具一格的前、中、后味。
宁静的小村,恬淡的日常,深厚的人文,纯正的工艺,给自然山水染上了别样的风华。小村尽头有一处高坡,高坡上一棵老樟树,占据了古村视野的最高处。千百年来,这是世世代代泉口村人在举目望不见窑火炊烟的年月里,抬首仰望的希望,衣锦还乡的方向。
近年来,泉口村利用优良的山水自然优势和深厚的文化资源,文旅产业已初具模式。区域内的非遗资源能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金华酒、婺州窑传统制作技艺体验、寻访汉代白沙古堰等文化旅游品牌活动已初步形成。此外,泉口村还通过旅游村庄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提升村庄环境,不断完善村庄建设,村内及周边新建白沙溪景观带、休闲绿道、公园、便民停车场等,为探路非遗旅游经济提供配套支持。
据悉,泉口村发展规划整体定位以婺窑非遗文化为媒介,展示泉口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绿色生态环境,开展各类精彩纷呈的活动以及打造以“慢旅泉口”为主题的非遗村居休闲游,带游客感受农村生活,将白沙溪及其沿线将成为集山水观光、田园休闲、养生度假、文化体验为一体的观光休闲带,带动周边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