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5月,金华地委明确要求地、县、公社各级干部要走出机关,深入基层,参加劳动。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主要形式是下乡蹲点、种试验田,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1963年,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形成制度,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人物,全国劳模、金华县汤溪公社汤溪大队党支部书记陈双田就是其中突出的先进典型。他还作为浙江7名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先进典型之一,受到毛泽东“五九批示”的表扬。
“五九批示”的由来
1963年4月15日,为了进一步推动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毛泽东来到杭州。在杭州,他与浙江省委和杭州市委的有关同志谈了此次南下的打算,要求大家认真准备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相关的材料,作为参考。浙江省委按照毛泽东的要求,指示省委办公厅于当月编印了《一批干部参加劳动的材料》呈送毛泽东审阅。材料共7份,它们是:中共平阳县城西人民公社委员会书记廖锡龙写的《我们是怎样坚持参加生产、领导生产的》;钱天镇写的《应四官劳动好、工作也好》,应四官是中共宁海县越溪公社越溪大队支部书记;章轶仲写的中共金华县汤溪公社汤溪大队支部书记、老劳模陈双田访问记《怎样才能更多地参加劳动》;中共桐庐县委副书记娄秉宜写的《严如湛同志三下后进队》,严如湛是中共桐庐县俞赵公社俞家大队支部副书记兼大队长;中共瑞安县委书记季殿凯写的《隆山公社生产大队干部参加劳动》;中共余杭县委农村工作部的调查报告《余杭县五常公社大队干部参加劳动好》;中共青田县委书记袁长泽写的《五年来干部坚持种试验田的体会》。毛泽东在审阅这批材料时,将封页上的题目改为《浙江省七个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好材料》,并于5月9日写下了长篇批语,史称“五九批示”。毛泽东在“五九批示”中指出:“浙江省这七个材料,都是很好的。文字也不难看,建议发到各中央局,各省、地、县、社,给干部们阅读。可以从中选两三件向识字不多的干部宣读和讲解,以便引起他们的注意,逐步加深广大干部,特别是县、社、大队、生产队四级干部对于参加生产劳动的伟大革命意义的认识,减少许多思想落后的干部的抵抗和阻力”,“干部和群众一道参加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使我们的党进一步成为更加光荣、更加伟大、更加正确的党,使我们的干部成为既懂政治、又懂业务、又红又专,不是浮在上面、做官当老爷、脱离群众,而是同群众打成一片、受群众拥护的真正好干部。”后来,这个批语连同浙江省7个材料作为《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的“附件七”印发。
1963年6月25日,金华地委作出《关于开展学习陈双田模范事迹的决定》,在全专区掀起了贯彻落实毛泽东“五九批示”和学习陈双田模范事迹的热潮。1964年1月13日,金华地委又作出《关于继续深入地开展学习陈双田模范事迹的通知》。各级干部带头深入基层蹲点劳动,不仅培养和锻炼了干部,改进了机关作风与领导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同时也在全社会树立起良好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拼搏实干,艰苦奋斗
陈双田出生于汤溪镇汤溪村贫苦的农民家庭,不满9岁,陈双田就去财主家当起了小牛倌,做过长工、木工、手拉车工,尝尽了生活的艰辛。金华解放后,陈双田切身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农民的新生活。1949年12月30日,陈双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带领群众发展生产,走在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最前沿。1950年9月,陈双田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谨遵毛主席说的“组织起来,搞好生产,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回去后要多多联系群众”的教诲。从北京回来后,陈双田就根据汤溪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大多数农民的意愿,在第二年初成立了全县第一个互助组——陈双田互助组。1952年,他又办起了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并通过两次蹲点“后进队”,在全村掀起了平整土地,把旱地改造成水田的热潮。
1964年,在陈双田领导下,汤溪大队制定了“七个一千”的计划,即全大队403户、1440亩耕地(其中田1128亩,地312亩)中,种1000亩绿肥,养1000头猪,种1000亩早稻和1000亩连作晚稻,1000亩田平均亩产1000斤,每个生产队收1000斤油菜和1000斤籽棉。接着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江华到汤溪视察,又给陈双田加了一个“一千”,就是每户种树1000棵,改成“八个一千”。经过一年奋战,汤溪大队全面实现了预定的计划。其中,双季稻扩大到1083亩,生猪饲养量增加到1365头,荒山实现了绿化,粮食亩产接近1000斤。
为兴修水利工程,陈双田还带领汤溪村群众在1951年至1961年先后建了14个山塘水库和1个中型水库,使全村80%的农田实现了自流灌溉,抗旱能力从解放前的10多天提高到80多天。在陈双田的领导下,汤溪大队始终是全县的先进单位。
实事求是,不畏权威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人民公社化开始,浮夸风盛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这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潮横行一时,造成人为的灾祸,也冲击了陈双田。1958年,中共金华县委召开亩产擂台大会。会前乡领导对陈双田说:“这次大会,领导确定你第一个上台发言报产量,摆擂台。”陈双田觉得有些纳闷,就问:“怎么报法?”乡领导说:“亩产报3000斤。”陈双田一听,浓黑的双眉骤地锁起:“3000斤?空话!”他紧闭着嘴唇深思着。大会开始发言了,陈双田还没有想透,当然也没有上台去摆擂台。可是好胜者当然有之,有一个村的党支部书记抢先上台,提出“亩产3000斤”的指标。这时,乡领导对陈双田恨铁不成钢,还是一个劲地催他:“双田,你是老模范,岂能甘当落后,人家报了亩产3000斤,你快点上台去,报个亩产3500斤嘛!”可陈双田硬着头皮顶着,始终没有上台打擂台。从此以后,“右倾”“保守”的帽子就扣到他头上,大会、小会整整批了他三年。在这样的政治压力之下,陈双田宁愿受批判打击也不肯说违心话,做违心事,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党性原则。
1968年的秋天,还在挨斗的陈双田,看到晚稻田里褐稻虱很多,心如刀割。他牢记自己是共产党员,硬着头皮走进了造反派的办公室,对他们说:“你们要抓紧治虫啊!”造反派不但不听善意的劝告,反而诬蔑陈双田是“走资派还在走”。于是第二天又把陈双田拖去批斗,从上午8时一直斗到晚上8时方休。结果当年大队有近200亩晚稻颗粒无收,有200亩只收50%,全大队减产10多万公斤。除双田看在眼里,痛在心里,默默地流下了眼泪。1970年4月,陈双田复职,继任汤溪大队党支部书记,又领导全大队社员发展农业生产,开展多种经营。1974年,省委书记谭启龙到汤溪,陈双田向谭书记汇报了汤溪大队“三年实现园田化”“多种经营全面抓”“七年实现翻一番”的七年规划,得到了谭书记的肯定。谭启龙在衢州召开的全省县委书记会议上,还把它介绍推广。自1974年开始,陈双田带领汤溪大队社员奋战三年多,900亩耕地实现了园田化,为机械化生产创造了条件,电犁耕作就达700多亩,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消灭了血吸虫病。
甘于奉献,为群众谋福利
陈双田不计个人得失,他常说:“对大家有利的事,共产党员就要带头干,当干部要有不怕吃亏的精神,才能把工作做好。”1970年,遭受运动冲击多年的陈双田复职,继续领导全大队社员发展农业生产,同时,他不怕政治风险,带领群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开展多种经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外地农村搞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消息传到陈双田耳里,引起了他的深思。他回顾了合作化30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深感联产承包责任制确是搞活农业、发展生产力的灵丹妙药。1981年7月,他到省里参加会议,通过学习更坚定了农村改革的方向,并向金华县委汇报了自己的想法。金华县委决定在汤溪等三个乡搞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点。陈双田回到村里就向群众宣传农村改革的意义,当时,有的干部说:“双田,互助合作是你带的头,今天搞分田,你为什么又带头?”陈双田说:“过去单干是私有制,为了发展生产才搞互助合作。现在包产到户,是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承包经营,是经营管理方法的改变,目的还是发展生产。”经过他的说服解释,一部分原来抱怀疑态度的干部和群众提高了认识,顺利地完成了全村农田承包工作,顺应了改革的潮流。曾经在互助合作运动中起过带头作用的汤溪村,在农村改革的浪潮中又走在前头。此时陈双田年已70岁左右,他并不安享清福,还在为村干部出谋划策,发挥余热。1980年在他筹划奔波下,汤溪村建起200吨自来水塔一座,次年又打井两口,解决了村民的饮用水。1981年,汤溪村集体统一开发的黄土丘陵种下了170亩柑桔后,有人主张分到户里。陈双田支持支部意见,坚决主张由集体经营,实行专业承包管理责任制,发挥专业经营的优势,并自荐担任桔园的协管员与桔农们一起精心管理着村办桔园。在他的带动和协助下,村东南部的低丘红黄壤在1963年以后陆续开发的基础上,到1988年已种植柑桔220亩、黄桃120亩、杉木100亩。1984年,他积极配合党支部在村里办起了一座砖瓦厂,1985年4月投产,当年产值达65万元,1986年达85万元。1988年,在他建议和筹划下,把汤溪村大、小道路都做成宽1.5米的水泥路,又修了3米宽、675米长的机耕路,改变了汤溪村的交通状况。汤溪村的农、工、副各业得到迅速发展,村民生活有很大提高。1989年,村工农业总产值278.97万元,人均收入823元,比1978年增加将近10倍。
1990年3月7日,75岁高龄的陈双田,还向村党支部提出:要在有生之年改造冷水湾的百亩荒山。他要为汤溪的村民,为汤溪村的后代子孙献出自己的余热,直到1998年患了老年中风,他才放弃劳动,但仍然关心农业、农村、农民。陈双田自始至终保持着农民本色,锄头、蓑衣是他一生最亲密的“伙伴”。他是老百姓心中的赤脚书记,是婺城优秀基层干部的缩影!
2000年4月2日,陈双田病逝。2006年,陈双田被评为“劳动伟大——浙江最具影响力劳模”。
(中共金华市婺城区委党史研究室供稿蒋涛执笔)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