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婺州千年史,古来清泉酿清酒。名医李时珍将金华酒载入《本草纲目》,以作药引;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赞金华酒“有绍兴酒之清,无其涩;有女贞之甜,无其俗”;《三言二拍》等传世名作中亦频频提及金华酒。始于上古,盛于中古,清代以后走向没落,韬光养晦数百年,金华酒从时光的窖藏中倏然醒来,吐出了枯木回春的新芽。
古来清泉酿清酒
一汪白沙泉流淌千年,这是金华100多万人口的大水缸,也是醇香的金华酒最初的源头。
当冬至后的第一场雪覆盖了古婺大地,白沙溪畔的层峦缓坡宛若婺州昆仑。琅峰山下泉口村的金华酒便开始香了。古来清泉酿清酒,古婺酒坊,素以一担米出一担酒,金华酒由此以酒肉厚、不上头闻名。
谁也说不清这金华酒究竟源于何时,泉口村的人只知道,他们的爷爷,以及他爷爷的爷爷,都是酒脑,手把手地教会了子孙后代这门糊口的手艺。除了手艺,陈顺财极少知道别的,他只知道自己酒窖里的和祖辈杯盏里的那口酒是一样的。
在如今的消费市场,金华酒通常被划入黄酒大类。这是个天大的误会。从酿造工艺看,金华酒属双曲酒,讲的是“双曲发酵”“冬水酿冬酒”,从取材到出窖,少说也得经历两度春秋。
“白沙春水镜光清,水面无风似掌平。春暖锦鳞吹细浪,晚晴黄莺啭新声。烟堤绿树人家小,云渚斜阳钓艇横……”白沙水暖,春衫已薄,杨柳刚刚吐了金线,阳光照进水里,又透过竹林明晃晃地打过来,白沙溪畔金灿灿的滩涂上冒出了一抹葱绿,这些都被酒脑们瞅在了眼里。待到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他们便赶来把它们收割,冷不丁地惊起一行白鹭,晕开的碧水里漾出好多人的脸。白沙溪畔的酒脑管这长着黑线的野草叫“蓼草”,它自古就长在白沙溪畔,酒脑们用它泡水,直至芒草花开,蝉鸣四起,取了蓼草泡的水制麦曲,而后只要闲闲地看秋收,糯米供足了粮仓,剩下的都仿佛透着酒香。但酒脑们定要挨到冬至以后,方下令取白沙泉,将红曲、麦曲及刚蒸熟的糯米按着祖传的方子埋入酒坛。酒坛子里住着酒神,发酵后数日,酒脑必往酒坛子里给酒神喂饭。打点妥当,而后密封,藏进窖底,待到来年隆冬时节,便可就着炉火温一壶古婺佳酿。
白沙泉制金华酒,似是古已有之。白沙溪白龙桥流域段有村名曰“古方”,传“古方”原名“酤坊”。汉代实行“榷酒”之政,即酒类由政府专营。当时的“酤坊”即是专营制酒售酒的官家酒坊。
时光的窖藏里,金华酒从官家酒变为农家酒,如今却成了隐身林麓的酒,其酿造技艺被列入金华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倚赖保护性传承。
诗书礼乐话佳酿
数百年来,金华酒的豪情、儒雅和神韵,像一股涓涓细流,注入中国文化的长河里。李太白无酒不成诗,相传李白曾到金华山,酒至半酣作《对酒行》:“松子栖金华,安期入蓬海。此人古之仙,羽化竟何在?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天地无雕换,容颜有迁改。对酒不肯吟,含情欲谁待?”
婺乡人家家有纯酿,日月有醇香。金华酒蘸尽了人间烟火气。这烟火气在诗书话本里,也在寻常灶台上。《三言二拍》《金瓶梅》乃至袁枚的《随园食单》里都曾频繁提及金华酒,武松正是醉了金华酒,方才上山赤手空拳打死了猛虎。
《金瓶梅》里写得最多的就是金华酒,如第二十回,李瓶儿教迎春:“昨日剩的银壶里金华酒筛来。”第三十四回:“西门庆看见桌子底下放着一坛金华酒便问:‘是哪里的?’李瓶儿不好说是书童买进来的。”第三十五回写到吃螃蟹,月娘吩咐小玉:“屋里还有些葡萄酒,筛来与你娘们吃。”金莲快嘴说道:“吃螃蟹得些金华酒吃才好。”
另有不少明代小说也提及金华酒,如明代小说家邓志谟的《刻五代萨真人得道骂枣记》中:“开了碧澄澄的金华酒,煮了滑溜溜的玉碜羹。”明代诗人谢榛在他的诗论《四溟诗话》中也用金华酒作比喻,他道:“作诗譬如江南诸郡造酒,皆以曲米为料,酿成则醇喷水如一,善饮者历历尝之曰:‘此南京酒也,此苏州酒也,此金华酒也。’其美虽同,尝之各有甄别。”话说《三言二拍》里,还记载有一味名为“错认水”的金华酒。滋味如何,且不细说。酒香藏古巷,只待有缘人。可见,金华酒于明代时已声名远播。
袁枚好吃,古今鲜有与之比肩。金华特产常被其选作佐料,诸如蜜汁火方等,婺酒烹婺菜,更是一绝。他在《随园食单》中曾有描述:“金华酒,有绍兴酒之情,无其涩;有女贞之甜,无其俗,也以陈者为佳,盖一路金华水清之故也。”
史书黄卷话佳酿
这金华酒香从泉口村飘进了金华城,淌成了一条酒坊巷。几百年间,金华酒就从酒坊巷出发,搭乘舴艋舟,下兰江,入钱塘,北上运河进京,东往明州出海,去往全国各地,由此声名远扬。至今巷子里还保留着一口酒泉井。浓郁的金华酒香熏得满城的人都活成了惊天动地的模样。沈约好金华酒,登楼一口闷,喜笑颜开题《八咏》,首开诗韵风;李清照好金华酒,东篱把酒黄昏后,一改婉约风,吟诵“千古风流八咏楼”;朱大典好金华酒,习武练兵指点沙场,忠肝义胆血染史册,化作千古绝唱……金华酒里藏着讲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谜。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不仅敢于展示自己的爱情,还大方地描写了自己美满的夫妻生活,写下了《丑奴儿》一词:“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将自己与赵明诚融洽、美好、健康的夫妻生活展现于纸上。
公元1084年3月,李清照出生在了齐州济南一个书香世家。
父亲李格非为进士出身,是苏轼文学的传人之一,同时也是宋代名臣。
公元1101年,18岁的李清照在自家庭院里,遇见了前来家中做客的21岁太学生赵明诚。
李清照和赵明诚悠闲自得的生活终结于公元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赵明诚南下,独留44岁的李清照处理青州家中收藏。
两年后,时任建康知府的赵明诚,在面对兵变时竟然不战而逃。
事后,李清照随赵明诚途径乌江,写下《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同年7月,赵明诚偶染恶疾,病入膏肓,并于8月18日病死于建康。
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十月初一,金兵继续南侵,李清照只得从临安向南逃难,随富阳江而上,进过严子陵(严光)滩,一路辗转,来到金华。她先在酒坊巷一个姓陈的人家安顿下来,随即在金华赤松宫附近的村子住下。李清照时常往来赤松宫,一边钻研道义,一边为求签者解签,得以收入,维持生计。传说赤松宫原有郭璞所撰三十六只签,赤松宫主持恭请李清照编写七十二枝签。李清照以七十二首诗讲述了七十二典故,让签文浅显易懂,流传后世。
照片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杨梅清提供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