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曹静怡)在支援义乌16天后,婺城区卫健系统派出的10名流调支援人员走出了义乌市刑侦大队的大门,踏上了返婺的大巴车。伴随着窗外风景匆匆而过,一通通打给家人的电话里不时有欣喜的声音响起:“阔别16天,我们终于回家了!”
回忆半个多月的流调生活,紧张忙碌,又仿佛转眼一瞬。自义乌“8·2”疫情以来,婺城区卫健系统工作人员按下了应急的启动键。流调队员们绷紧神经,与时间赛跑,紧急排查义乌首例病例在婺城的密接,凌晨2时,辖区内排查工作完成,他们还来不及休息,就被一则紧急通知召回,立即整理行装,支援义乌。
“婺城义乌唇齿相依,我们此次抽调骨干力量前往,也是给予义乌最大的支持。”婺城区疾控中心主任金红艳告诉记者,此次支援队伍中除了有区疾控中心的主力外,还有来自各个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们。历时16天,这也是他们自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外派支援时间最久,压力最大的一次。流调人员在8月3日凌晨5时许抵达义乌市流调溯源中心,没有时间休息,直接被纳入工作小组,开展相关工作。1小时内完成《个案核心信息》的收集和报送,4小时内完成初步流调报告,24小时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并完成首次流调报告……16天中,每一份流调报告的背后,都凝结着全体流调人员的心血与付出。
传防科科长方立参加传染病防治工作十三年,是此次流调小组组长之一。他表示,流调是疫情防控的前哨,此次支援时间紧、任务重,每组接收到一名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流调任务后,便立即联合公安等相关部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研判行动轨迹,快速精准锁定目标人群,对感染者发现点、居住点、工作点、活动停留点“四个关键点”开展流调溯源调查。
“起初的一周工作量最大,社会面排查面广又繁杂,有时一天最多要追踪七八例病例,常常让大家忙得焦头烂额。”方立说,在他们的办公区域内,键盘声、电话铃声不绝于耳,流调人员一刻不停地分析信息、拨打电话,就连手上的鼠标都沾满了汗水。所有人一路追踪,争分夺秒,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判定和找到可能的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尽快切断病毒传播路径。
“24小时值守,很累很累,长时间久坐,腰酸背痛是我们这所有人的通病。”说话的是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胡香萍,七月末的一周时间里,她一直在做省运会疫情防控保障工作,当收到支援任务通知的时候,她正因为中暑而感到身体不适,却也坚持赶赴前线,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连日来,“白加黑”“连轴转”成为了许多流调人员的工作常态,很多时候他们累极了才趴在桌子上眯一会,之后又重振精神继续展开下一步工作。胡香萍坦言,这半个多月来,每个晚上都会接到家人朋友的致电关怀,短短的通话虽常被工作打断,但那些点滴问候与温暖却足以让她打起精神继续坚持下去。
距离回婺还有一个小时,在记者采访流调组另一组组长翁翔的电话里,不时还传来键盘敲击声。“回家当然高兴呀,但是做事不能做一半,我得先把手头上最后的流调工作做完。”翁翔笑说,这两天义乌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越来越多的人都将走出家门,而他们这些流调人员也终于可以回家了。
16天,与病毒短兵相接,与时间竞速赛跑。拨云见日终有时,婺城欢迎你们回家!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