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老样子,一份特色冷淘,一份芋圆六号。”
“好嘞,马上就来!”
午后两三点,走进位于婺城区城北街道郑岗山社区的“KK冷饮”,扑面而来的不仅是清凉的冷气,还有冷淘和冷饮的香味。
今年是“KK冷饮”扎根解放西路的第十个年头。这家小店从一个流动摊位起步,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成长为承载着金华人味觉记忆里的“老店”。而它的故事,要从二十多年前说起。
从路边小摊到十年老店
“最早是我老公的外公,在工商城那边摆冷饮摊。”店长胡京笑着回忆。那时,一辆三轮车、一口冰柜,便是全部家当。每逢夏夜,老人便推着小摊出现在街头巷尾,卖些清凉糕、绿豆汤,就这样解了无数人的暑气。
后来,家人接过“接力棒”,在解放西路上继续经营,但摆摊的日子并不轻松。“下雨天出不了摊,冰箱不够冰,食材容易坏,夏天最怕停电。”胡京说,那些年,风吹日晒是常态,经营也全靠天时与人情。
常常有一段时间没有摆摊后,老顾客专门来问:“以前那种味道的冷饮怎么没了?”这句话触动了胡京:“老客还记得,说明这味道还有人在乎。”于是,她和家人一拍即合——把摊“捡”回来,开一家像样的店。
2015年,“KK冷饮”就此诞生。从流动摊到固定门店,不仅是经营方式的升级,更是对食客期待的回应。店面开张后,营业时间从夜宵延伸至全天——中午吃冷淘,下午喝冷饮,晚上再来一碗清凉糕,成了许多人的日常习惯。
如今,店里冷饮、冷淘、甜品等品类已有二三十种。最畅销的时候,冷淘可以日销五六百碗,冷饮的数量则更多。“金华人从小吃到大,就是这个味儿。”胡京说,“拿在手里方便,解暑又解渴,夏天哪里少得了它?”
守老味拓新篇
“吃好几年了,我爱吃他们家的冰粉,可以自己搭配,很好吃。”一位年轻的顾客边吃边点赞。店里的“爆款”清单里,既有清凉糕、绿豆汤这类传统冷饮,也有芋圆、双皮奶等受年轻人青睐的新品。可以说,在“KK冷饮”能同时找到老金华的记忆与年轻人的偏爱。
“金华人爱吃老味道,我们坚持做老味道,但也得跟上年轻人的口味。”胡京说,每年店里都会尝试引进几款新品。“只要口感好、食材实在,大家愿意尝,我们就愿意试。”
而“实在”,是这家店最核心的坚持。几乎所有关键食材,都由全家人动手制作。冷饮店每年只开半年,到了十月底,冷饮季一结束,全家人便上山捡野生“择子”(一种野生植物),洗净晒干,磨成粉,用于制作清凉糕——加了择子粉的清凉糕,不仅口感Q弹,更有清热解毒的效果。冷淘用的笋干,则是他们从山上挖来、晾晒而成。芋圆、水果等也是每日清晨现切现备,绝不隔夜使用。
“当天卖不完的食材,一律扔掉。”胡京语气坚定,“第二天口感会变差,不能卖给客人,这是底线。”
每天清晨,她的工作从切清凉糕开始,接着处理水果、揉制芋圆,一忙就是一整天。“流程每天都一样,但从不觉得枯燥。看到客人吃得开心,就觉得值得。”
这份坚持的背后,是一家人的默契与付出。胡京和丈夫、公公、婆婆实行“两班倒”。公公、婆婆每天四五点就来店里烧汤,胡京他们十点左右到店,准备一天的食材。“我们也想为小两口减轻一点负担,支持他们的工作。”婆婆俞雪梅说。这种“家庭协作”的模式,支撑着小店的运转。
“其实没多少休息时间。”胡京笑说,但家人从不言休——她的公公还在隔壁开了一家卤味店,专卖牛羊肉,已有三十多年。冬天一开张,老顾客便蜂拥而至。“老客惦记着,他放不下,就一直开着。”
十年坚守点亮婺城烟火
十年来,“KK冷饮”积累了一大批忠实客户。“有从我们开店第一年就来的,现在孩子都上大学了,还会带着孩子回来吃。”胡京说。不少老客还会私下提建议:“冷淘咸了”“汤头淡了”……这些反馈成了他们不断优化的动力。
客流高峰集中在夏季,尤其是六七月最热时,以及晚饭后的八点到十点。“很多人散步顺路来点一份冷饮,特别惬意。”即便高峰期订单不断,出餐效率也有保障:冷饮打包迅速,冷淘则采用“取号点单”模式,既有序又高效。
谈及未来,胡京的想法朴素而坚定:“先把这家店做好,守住金华的味道。”有人建议开分店,她的回答是:“食材要亲力亲为,交给别人不放心,等以后有人手、有能力,再考虑。”
十年来,“KK冷饮”早已不仅仅是一家小店,它是三代人传承的“味觉事业”,是老金华人心中的“童年味道”,也是年轻人了解本地饮食文化的窗口。在这里,一碗清凉糕,一份冷淘,不只传递了食材的香气,更展示了时间的温度与人情的厚度。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