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婺城区新狮街道的高村,藏着一家“另类”老店——从找座位、到点菜、再到端菜,一切全凭自己动手,即便如此,却依然生意火爆。
跟着导航拐进高村的巷子,很多人都会心生怀疑:“走错了?”没有气派的招牌,没有精致的装修,一家小店毫不起眼。可就是这样一家看似“简陋”的小店,却凭借让人回味无穷的家常味道,让食客们心甘情愿追随32年——它就是被熟客们口口相传叫出名气的小徐饭店。
“最早我们开在工人路上,店里就三张桌子,连块正经招牌都没有。”徐妈妈高丽芬谈起早年掌勺的日子,语气里满是感慨,“那时候,徐爸爸切菜、我烧菜,客人也都是自己写单、自己端菜,氛围热闹得像一家人。”来的多是熟客,因为喜欢这种“家的味道”,老客带新客,口碑就这样慢慢传开,连“小徐饭店”这个名字,都是熟客们随口叫出来的。
如今的老板徐浩,那时还是个小毛孩,常常趴在店里写作业。谁也没想到,当年那个闻着菜香长大的少年,有一天会稳稳接过母亲的炒勺,成为这家饭店的新“掌舵人”。“后来二七地块拆迁,饭店找了好几个地方,最后还是决定搬回自家院子。”灶台上那把炒勺已用了几十年,手柄被磨得光滑发亮。这是母亲退休时交给他的“接力棒”,如今在他手中继续焕发光彩。“以前是我妈站在这里,现在轮到我了。”徐浩一边炒菜一边说,母亲偶尔会在店里帮帮忙,但从不插手,只是默默看着儿子掌勺,轻声叮嘱:“味道要对得起客人。”
来小徐饭店吃饭,有个固定的“流程”。进门第一件事不是找座,而是取号。食客们先会去院子里的厨房把想吃的菜写到单子上,然后根据顺序依次排号坐等叫号拿菜。
每当厨房里传出“8号”“12号”这样的吆喝声,对应号码的食客便主动上前把菜端走,一切都井然有序,仿佛走进了老友家的厨房。这种特别的“自助”模式,从徐妈妈经营的时代延续至今,成了新老食客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
在小徐饭店,排骨总是每桌都会点上的一道菜肴。排骨要炸到刚刚好,才能锁住肉汁,再慢慢烧进味道。吃起来甜里带咸,油润却不腻,浓浓的汁扒在米饭上,一口下去,胃口就来了。“排骨炸到时间了才能捞,火候差一点,口感就变了。”这句话,徐妈妈常说。
店里的红烧肉也一样,是实打实的招牌。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过油逼出香气,再加黄酒、酱油和糖快炒出锅。端上来油亮亮、热腾腾的,肥的地方不腻,瘦的地方不柴。
雪菜牛肉,牛肉嫩,雪菜咸酸适中,吃起来清爽又落胃;大肠处理得干净,爆炒出来锅气足,越嚼越香;臭豆腐是真的“闻着臭吃着香”,一口咬下去,香味就漫开……
“我妈总说,食材可以普通,但手艺不能普通。”徐浩一边翻动炒锅一边说。为了让客人吃到新鲜的食材,他们每天上午、下午都会各采购一次;店里用的油盐酱醋,也都是金华本地的老牌子。正是这份朴素的匠心,让小店在流量至上的时代,守住了最初的味道。
小店人均50元,不算便宜,但食客依旧络绎不绝。刚点完菜入座的食客郑志兵说,“早在没有抖音的年代,这里就天天爆满。来这里吃饭的都是甘心等位、自己端菜的,听说还有人专门从周边县市开车1~2个小时过来吃。”
说起小徐饭店的长红秘诀,徐浩笑着说:“哪有什么秘诀,不就是踏踏实实用心做菜。”在餐饮业追捧网红装修、噱头营销的今天,小徐饭店用32年的光阴证明,能留住人的,从来只有舌尖上的感动。厨房里炒锅铿铿,吆喝声此起彼伏。又一盘热腾腾的菜被端出。在这里没有形式,不讲排场,一切只为这一口“家常味”让路。
而这,或许就是小徐饭店32年不过时的答案。(记者 陈婷)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