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四点的天色还未透亮,位于婺城区新狮街道的道院塘启顺包子店里,灯光却已如约亮起。伴随着蒸腾起氤氲的白雾,面团发酵的微酸香气、肉馅的浓郁咸鲜、豆浆的醇厚豆香交织弥漫,唤醒了整条街巷的清晨。
从2004年开在马路对面的小店,到如今拥有5名帮工、日均售出上千个包子的老店,59岁的管启顺守了近二十年;而现在,这份裹挟着麦香与温情的手艺,正交到28岁的儿子管天文手中。
一屉包子,二十年的老街记忆
2004年,管启顺在现址对面开出第一家包子店,凭借着用料实在、味道地道,启顺包子店的名气渐渐传开,也逐渐将“启顺”二字烙进了金华人的早餐记忆。后来侄子也想投身餐饮行业,管启顺便将老店转让给他,自己则在对面重新租了店面,开启新征程。八年过去,顾客却从未走散——“我在他家吃了十几年了,肉包还是那个味儿,皮薄馅足,一口下去满嘴鲜汤!”来自周边村社的老客钱顺宜笑着说。
肉包是启顺包子店的“王牌”。管启顺告诉记者,前一天下午两点,他便准时来到市场,选用新鲜的前腿肉,再加入自家调配的调料,搅拌均匀,腌制半小时后进行冷藏备用。包子皮则采用老面发酵,口感松软有嚼劲。“馅料要足,皮要相对薄,这样咬一口才满嘴香。”管启顺说着,随手捏起一个面团,擀皮、放馅、捏褶,一连串动作行云流水,不到十秒,一个饱满圆润的包子就成型了。“我是杭州临安人,2009年就吃他家包子,肉特香,还有家的味道,大口吃特别满足!”新金华人徐曙说,自己算是启顺包子店的“忠实粉丝”。
正因这份对品质的执着,还有不少老顾客从十几公里外赶来,甚至有香港的客户特意打电话预订,让他真空包装后邮寄过去。附近宾馆的客人有来自义乌、武义、永康等地,也常常提前一天预约,管启顺便会亲自送货上门。“最远一次送到永康,来回跑了两个多小时,但看到大家爱吃我也很有成就感。”
一身戎装换围裙,续写包子店新故事
2023年,管启顺的儿子管天文从部队退役。在部队的8年里,管天文不仅练就了坚毅的品格,还展露了面点“天赋”。“部队里有面点比赛,我从小耳濡目染,每次参加比赛,基本上能拿第一。”管天文说,这也让他有了退役后接手包子店的念头。
得知儿子想接手包子店,管启顺既意外又欣慰。“一开始担心他吃不了苦,毕竟做包子是个累活,但看到他退伍后每天早早到店帮忙,认真学习每一道工序,我就放心了。”管启顺渐渐退到“二线”,把主要经营交给儿子,自己则在一旁指导。从选料到调馅,从发酵时间到蒸制火候,管启顺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儿子。
管天文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在继承传统手艺的基础上,还加入了自己的巧思。“年轻人喜欢颜值高的食物,我就琢磨着把包子做得更精致一些。”管天文包的包子造型美观,褶子均匀细密,像一件件小巧的艺术品,深受顾客喜爱。“现在来买包子的除了老客也有不少新面孔,有时候客人还会拍照发朋友圈,帮我们宣传。”管启顺看着店里来来往往的客人,脸上满是笑容。
如今,每天清晨6-8点,启顺包子店最是热闹,客人一拨接着一拨。管天文忙着招呼客人、打包包子,管启顺则在厨房里制作,妻子和帮工们也各司其职,整个店热闹而有序。“以前是我一个人扛着,现在有儿子帮忙,心里踏实多了。”管启顺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看着儿子把包子店经营得越来越好,让启顺包子店的味道一直传承下去。
清晨10点,人流量渐渐减少,管天文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拿起一个刚蒸好的肉包递给父亲,父子俩默契地相视一笑。这缕从2004年延续至今的烟火气,不仅温暖了道院塘的街坊邻里,更承载着两代人的坚守与传承,在时光的沉淀中愈发醇厚。
(记者 张晓君)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