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链接:
曹荣安,1938年11月出生,浙江诸暨人,1961年8月参军入伍,1965年光荣入党,1973年3月转业,先后在金华市人民银行、工商银行金华分行工作,1998年11月退休。2010年5月,他创建了全国首家民间雷锋文化馆(后更名为“金华雷锋事迹馆”)。个人先后荣获“全国最美志愿者”“中国好人”“首届新征程传承雷锋精神突出贡献者”“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关爱老兵融媒采访行第八站,我们来到了87岁老兵曹荣安创办的金华雷锋事迹馆采访。
荣光时刻:
曾两次参加国庆典礼
再过几天就是国庆节了,87岁的曹荣安比平时更加忙碌起来。原来,他正在准备“迎国庆——永恒的雷锋”邮集专题展。
“这套邮集曾经两次荣获浙江省集邮展览金奖。”曹荣安指着两叠厚厚的邮集介绍,这套邮集内,不仅有已故的雷锋生前战友、最早拍摄雷锋专题的《解放军画报》记者的珍贵手迹,还有雷锋生前连长虞仁昌、雷锋生前战友冷宽等多位与雷锋生前有着密切联系的战友保存的历史资料等,总计有上百件之多。
“这些都是见证雷锋成长的历史文献资料,通过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学雷锋的历史,理解雷锋文化,传承雷锋精神,为国家的强大贡献自己的才华。”曹荣安说。
作为金华市民尊称的“雷锋老人”,其倾其一生学雷锋、做环保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而他两次参加国庆典礼的经历却鲜为人知。
1959年3月,21岁的曹荣安,刚刚从杭州航空工业财经学校(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曙光电机厂工作。当年8月,上级部门通知,国庆10周年庆典要组织工人方阵在天安门前游行,要工厂推荐几个精神面貌良好的工人去。曹荣安光荣地受到了推荐。
曹荣安记得,当时一个方阵120人,每个人训练都很认真,大家都希望以最饱满的精神经受检阅。
国庆那天,曹荣安和工人方阵的同志们穿上青蓝色的中山装,凌晨4点多,就集合在长安街附近等候。上午10点30分,工人方阵从长安街由西往东经过天安门。“当时毛主席就在天安门城楼上,但只能看到人影。”曹荣安说,这短短的几分钟,成为他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第二次参加国庆典礼,是在1962年。当时曹荣安已应征入伍,他所在的礼炮团承担了新中国成立13周年国庆典礼的礼炮任务。“我被选为礼炮兵,成了二炮手,负责装填炮弹。我们提前一个月就进驻了北京南苑机场,那里是礼炮兵及各受阅方队的训练场。”曹荣安说。
“和63年前相比,我们国家现在真的强大起来了。”9月3日,曹荣安和部分志愿者在雷锋馆内一起收看九三阅兵,回忆63年前担任礼炮兵的情节,曹荣安感慨万千:“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震撼人心,作为中国人,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祖国的未来而奋斗不止。”
幸福时光:
把雷锋的“种子”广播到祖国的大地上
曹荣安的“学雷锋路”,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他还在银行系统工作,是单位里有名的“环保先锋”,热衷于收集废旧电池,宣传环保理念。但渐渐地,他发现,环境的清洁固然重要,但心灵的“环保”、精神的滋养更为根本。“物质丰富了,精神不能匮乏。”曹荣安萌生了一个念头:要建立一个阵地,专门宣传雷锋事迹和红色文化,为青少年树立精神的灯塔。
这以后,他拿出微薄的工资和积蓄,四处奔波收集与雷锋相关的史料、实物。一张张图片、一本本旧书、一枚枚像章,都是他的“宝贝”。没有现成的场馆,他就把自己家变成“微型展览室”,后来又在相关部门和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几经周折,于2010年5月,正式创办了金华雷锋事迹馆。
对于曹荣安来说,雷锋馆不仅仅是陈列场所,更是生动的课堂。走进位于八一北街的雷锋馆,时光仿佛倒流,雷锋生前的照片、泛黄的报纸剪贴、充满年代感的纪念章……上万件藏品被擦拭得一尘不染,井然有序。
在新时代如何学习雷锋,如何组织开展学雷锋活动,如何让雷锋精神世世代代传承?“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曹老说,雷锋同志写得好,“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弘扬雷锋精神,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其核心“为人民服务”是永久的坚定信念,人要远去,怎么样才能世世代代传承这种伟大精神呢?为此,曹老向全国学雷锋团体提出了“读、讲、写、集、做”学雷锋的倡议,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回应。
要精“读”《雷锋日记》、“讲”好雷锋故事、“写”好学雷锋新篇、“集”与雷锋有关文献资料、“做”雷锋传人传承雷锋精神。这“五字”,也是曹荣安近40年学雷锋的写照。特别是创办雷锋馆15年来,他先后收集整理3.2万余件藏品,其中1.5万余件雷锋主题藏品,并用藏品支持全国创办了29个雷锋馆(室)。截至今年8月,金华雷锋馆共接待全国各地参观人数25万余人次,曹荣安个人被54个单位聘为辅导员,共开展雷锋精神主题讲座2500余场次,听众超过22万余人次。金华雷锋馆也被评为“浙江省国防教育基地”。“雷锋精神不是僵化的教条,是爱党爱国、敬业奉献、勤俭节约、助人为乐,这些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只要我还走得动,我就要做广播雷锋精神的种子,一直传承下去。”曹荣安说。
采访团成员心声::
雷锋精神生生不息
王平(浙江好人、金华雷锋事迹馆副馆长):和曹老一起学雷锋、做环保有20多年了,我从这位老人身上,深深地感受到他爱党爱国的崇高理想信念,更感受到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非常需要像雷锋那样,心存感恩,爱岗敬业,埋头实干,在本职岗位上发光发热。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格局和境界,把奋斗的目标与祖国和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要向雷锋学习,向曹老学习,真诚地爱党、爱国、爱家、爱员工、爱顾客,把企业建成“雷锋式企业”,带领员工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富有。
郭金平(金华雷锋事迹馆专职讲解员):我从2018年担任金华雷锋事迹馆讲解员。每天,我看着清瘦矍铄的曹老,像对待孩子一样精心地整理着一张张与雷锋有关的文献资料,我的心灵也不断地接受洗礼,这是一位纯粹而真诚的老人,又是我无比敬重的长者,更是无数青少年学子心中的一座灯塔,照亮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前行的路。我要更好地学习雷锋精神,传播雷锋文化,像一颗“螺丝钉”一样,坚守在宣传雷锋精神的岗位上。
周俊良(金华雷锋事迹馆志愿者委员):我是在1998年和曹老结缘,有一次在金华电视台碰到他,就主动打招呼介绍。我是做广告制作的,可以帮他免费做一些环保宣传资料。2012年,我义务帮雷锋馆设计了有“雷锋”头像的中小学生作业本,后来这个作业本在全市推广使用。我觉得,学雷锋,就是结合自己的岗位和特长,结合新时代发展需要,更好地传播雷锋文化,弘扬雷锋精神。
孙武斌(金华传媒记者):1998年,我还在驻金某部服役,曹老到我所在连队举办了一场环保宣传展览,我作为士兵代表,接受了电视台的采访。也因为如此,曹老后来寄给我一张自制的环保明信片。2006年,我以记者的身份第一次采访曹老,也是从那时候起,我也不知不觉中加入金华雷锋馆志愿者队伍,成为曹老广播雷锋精神的一颗“种子”。今年,我在曹老的支持下,在婺城区白龙桥镇金奥社区创建一个学雷锋展馆,未来,我将以新闻的力量传播支持雷锋馆的发展,把传承雷锋精神的接力棒一棒一棒传递下去。
记者随笔
信仰与坚持
□孙武斌
“曹老,您都这么大年纪了,还天天上班,你图什么呀?”
“我什么也不图,就图个心安。”曹荣安老人笑着回答,“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孩子们,了解雷锋和革命故事,我就觉得值了,这是我一个老党员的信仰和本分。”
这是曹老从家中往雷锋馆的途中,和一位相识的老人的对话。
也许是对曹老太熟悉的缘故,在写这篇文章时,我一直竟难以动笔。直到我收到一位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发来的一篇文章,我瞬间感悟,这或许就是曹老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学雷锋的缘由吧。
写文章的大学生叫朱璐,毕业于浙江财经大学,入职位于婺城区的浙江尖峰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不满一年。前不久,她参加了企业组织的到金华雷锋事迹馆参观学习活动,便写了一篇体会,笔者特推荐并摘录,与大家分享——
走进金华雷锋事迹馆的那一刻,扑面而来的不是陈旧的气息,而是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玻璃柜里陈列的泛黄书籍、磨损的徽章、手写的日记本……每一件藏品都像在无声地讲述着一个关于信仰与坚持的故事。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位87岁老人——曹荣安,用近40年的时间一点一滴收集、守护的成果。
曹老说,这里共有3万多件与红色文化、与雷锋相关的实物。这个数字让我震惊——这不仅仅是一个收藏家的爱好,更是一份近乎执着的信仰。他说:“这些不只是物品,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精神的传承。”
座谈时,曹老提到一个词——“躺平”。他说:“现在的年轻人总说‘躺平’,我为什么知道呢,因为我接触人里80%都是大学生。可我们那个年代,连躺平的资格都没有。”
他的话让我羞愧,我们抱怨工作太累、生活太难,却忘了今天的“累”和“难”,在曹老那一代人眼里,可能根本不值一提。他们经历过真正的饥饿、动荡,却依然选择奋斗;而我们享受着丰衣足食、科技便利,却常常把“躺平”挂在嘴边。
曹老没有批评我们,他只是平静地说:“现在的日子多好啊,你们年轻人更应该奋斗。”
与曹老的对话,让我明白了一件事:雷锋精神不是教科书里的概念,而是一种可以触摸、可以实践的生活态度。曹老用一生证明,真正的信仰,不在于说得多响亮,而在于坚持做得多长久。
或许,我们无法像曹老那样收集上万件藏品,但我们可以“收集”每一天的善意与努力;我们未必能创办展览馆,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做”点什么——比如认真对待工作,比如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共同接力传承雷锋精神。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