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金华小码头:千年古渡阅繁华

2025-09-26 09:02:50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金华传媒记者 赵如芳

  徐东俊(左)和老友在店门口下棋张辉/摄

  1995年的金华小码头洪兵/摄

  小码头今貌张辉/摄

  

  春季播种,到哪里买种子和秧苗?小码头。

  铁锅旧了,到哪里买新的?小码头。

  锄头柄断了,到哪里找根合适的?小码头。

  在金华,不管是高楼大厦里的居民,还是住在乡野的村民,都知道小码头。

  与周边的现代商业体相比,小码头街巷狭窄,店面传统,房屋低矮。可是,每天都有一串串脚步朝它奔赴而来,离开时,手里或拎着绿油油的辣椒苗,或带着崭新的渔网,或捧着热乎乎的烧饼油条。在这里开五金店、铁店、渔具店、塑料店、蒸笼店的人,大多上了年纪,喝茶、看报、下棋、整理账目,不急不躁。

  小码头的热闹、沉稳,是有底气的——它是千年古渡。历史上,文人墨客顺着如诗水路纷至沓来,商人带着南北货物乘船而至,他们在小码头上岸、停留、创业,给一座江南小城带来活力,犹如婺江之水,绵延至今……

  三江口,入城口

  小码头原本是个码头,位于婺江北岸,距通济桥百八十米。有几十级石板做的台阶,从江边通往岸上,今日已不可见。现在的小码头是一个区域。

  小码头从一个码头的名字变成一个繁华区域的名字,与它特殊的位置密不可分。

  东阳江从东流入,武义江自南而来,双江的支流有一二十条,流到燕尾洲附近,汇合成婺江,也叫金华江。沿岸水网交织,水利称便。小码头就位于三江口的北岸,坐拥双溪明月。

  婺江水一路往西,流入兰江,再经富春江,奔入浙江省最大的河流——钱塘江。早在秦汉时期,钱塘江就成为水运要道,小码头是这条千年水道中的一个点,它周边的区域可谓因水而兴。

  除了与江为邻,小码头还位于金华古城的出入口。作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金华古城的东南有赤松门,南有八咏门(旧名玄畅门),西南有通远门(俗称望门)等。过去,城南一带人从通远门进城,小码头是必经之路。现在,通远门城墙尚有遗存,位于小码头的东北角。

  既是三江口,又是入城口,小码头没有理由不热闹。过去,江河可行舟楫,溪流可撑排筏,沿江码头栉比,船帆林立。据记载,在通济桥的东西百余米区域,曾有大小埠头至少七八个,供交通船停靠用,小码头是其中较大的一个。

  如今,在西市街上,离通远门城墙不远处,小码头的漫长历史,被简化成石碑上的一段文字:小码头古称金华渡,原为婺江北岸古婺百姓固定船只的避风港。后经年累月,舟行人歇,人气渐旺,形成商贸集散码头,是老金华人记忆中的繁华市井……

  江边,一座高大的牌坊上写着“金华渡”三个大字,虽是近些年的新建筑,却也蕴含着浓浓古意。

  如诗水路过码头

  江水悠悠,带走千年往事。关于小码头的历史资料,留下来的并不多。倒是有不少文人墨客在小码头上岸,美丽的双溪风景,四通八达的水路,在他们笔下酝酿成诗。

  盛唐时期,因好友韦参军被贬到金华,李白提笔写下《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二首》,有几句为:

  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

  全胜若耶好,莫道此行难。

  这首诗如今被刻在小码头的两个地方,一处位于西市街的南端,一处位于通济桥附近,成为小码头历史悠久的写照。

  关于这一处的风景,李白还写了一首诗——《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其中四句为:

  径出梅花桥,双溪纳归潮。

  落帆金华岸,赤松若可招。

  如此清晰的描述,不是“闻说”可以写就,李白是否到过金华?他笔下东阳江和武义江交汇形成双溪的特有景观,就在小码头附近。

  1134年,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乘船来到金华。“至十月船抵婺城小码头,在城中受到婺州太守李擢及金华乡贤的热情接待。”蒋金治、堇荼编著的《金华古子城》一书,记载了李清照来金的路线。“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忧愁难解的女词人,目睹金华江美景,写下不朽名句

  如果说,李白和李清照用诗词与小码头产生了关联,那么,徐霞客、吴品珩则直接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在小码头上岸的情景。

  “又十五里登陆,投宿下马头之旅肆,以深夜闭门不纳。”

  这段文字出自明代地理学家、文学家徐霞客的《浙游日记》。让他吃闭门羹的“下马头”旅肆,即为小码头的旅馆。过去,在今宏济桥东边的浮桥被称为上浮桥。与之对应,西面位于小码头附近的桥被称为下桥、瓦桥,小码头就成了“下马头”。

  晚清时期,东阳人吴品珩曾任刑部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浓浓的家乡情怀,驱使着他常坐船回乡讲学。他留下的《亦园日记》,记载了1897年农历二月在杭州与金华往返的情景:

  “廿七日,早雨后阴……巳刻到夏桥码头下船……未正二刻至兰溪……”

  地方文化研究者高旭彬认为,吴品珩笔下的“夏桥码头”即下马头,也就是小码头。“夏”与“下”音近,吴品珩当时应该听说了码头的名字,没仔细询问是哪个字。

  ……

  千百年来,途经小码头、写下诗句或日记的不止以上这些人。通过这些雪泥鸿爪,小码头在漫长水运历史中发挥的作用,可略知一二。

  金华的《清明上河图》

  各色船只在小码头来来往往,留下了历史名人的诗词和日记,也留下了浓厚的商业气息。

  过去商品运输依赖水道,商埠亦沿江而设。小码头成为商埠码头,商业起源可追溯到宋代。那时,国家的统治中心南移,江南社会环境安定,婺州城商业迅速发展,商铺与居民杂处,前店后坊、前铺后居的结构渐渐形成。据《金华古子城》一书所载,这时“城内东市、中市、小码头逐渐形成了夜市、早市、庙市,沿婺江建有码头、驿馆、递铺,把上下游及府县各地货贸串通,而且城内大小店铺林立(米市、茶市、木器加工),刻书、手工艺、茶酒棋楼、饮食店、南北山货、旅栈以及金银钞子交易铺遍布城乡……”

  明清时期的小码头是什么样?《金华市婺城区志》上记载,当时金华城区陆路设有白杨驿站、旌孝街驿站,水路设有双溪驿站、上浮桥驿站,接待官府公差。双溪驿站,应该在小码头一带。

  一条街的发展缩影,可以见证小码头的辉煌,它就是通济街。明清以来,该街店铺林立,曾为金华有名的农副产品、铁器、苗木、蔬果等交易集市中心。虽然房屋低矮,条件简陋,但南来北往的货物都在这里聚集。码头上还有米厂、副食零售店、旅店、饭店、蔬果摊等,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物资供应配套。嘭嘭嘭的道情声,从小码头的茶馆传出。小码头被认为是古代金华最重要的水岸商埠,有人称之为“金华的《清明上河图》”。

  只是,江水时涨时落,水路运输并不稳定。据《金华县水利志》记载,自15世纪到20世纪初,500年中婺江出现大水灾30次,发生特大旱灾12次。1934年1月,杭江铁路全线通车,火车呼啸而来,新的运输时代开启,旧的运输方式并存。据洪长云和祝春法写的《金华水运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一文,到新中国成立后,金华的水路运输仍对浙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1952年,金华水路货运量为公路的2.5倍,1952—1960年,专业航运货运量比公路高11%。由此推断,那时的小码头依然船来船往。

  1957年,新安江水电站开工,切断了通往安徽屯溪的航线。上世纪70年代,富春江船闸建成,导致钱塘江中上游长途航运业衰落,整个金华地区只剩兰江尚可正常通航。到1985年,金华全县共有机船15艘,木船和水泥船158艘。

  码头渐渐失去了舟船停靠的作用,小码头也因为老旧在上世纪90年代迎来改造。之后,市场外迁,老居民搬离,人山人海的场景成为昨日,但它依然是种子交易、五金器具、渔具采购的集散地。

  一家三代在小码头奋斗

  现在的小码头,原来的居民已不多,能讲清码头历史的人更少。但这里还有很多人难以忘怀的记忆,以及一家几代人的奋斗足迹。

  今年69岁的颜世亮在杭州定居,小时候曾住在小码头的禹王殿旁,见证了水运没落时的景象。他看到船夫和家人都挤在船上,船头放个小灶,用柴做饭。没生意时,船夫们就在江岸边搭个低矮的棚子。再到后来,位于五百滩的修船厂摇身变为鞋厂,船夫们弃船上岸,进厂做鞋。位于新华街的游泳池开放后,水性好的船夫、在船上长大的年轻人被聘为救生员。

  今年75岁的徐东俊熟知小码头的变迁。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的大伯在小码头卖秤。1942年,大伯去火车站接人,被日军炸死,徐东俊的父亲来小码头接手秤店,徐东俊就在小码头土生土长。在他的印象中,在小码头停靠的,一般是从兰溪过来的船,装载着各种土特产。而从外地来的棉花,一般在通济桥以西的码头上岸。1983年,徐东俊在小码头开山货店,后改卖铁锅至今。在他的记忆里,上世纪80年代,小码头一带非常热闹,人们采购各种物资都会来这里,高峰时期,推一辆自行车、挑一副扁担从人群里穿过,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漫步小码头,30年老店有好几家,宋记手工拉面是其中之一。面馆创始人宋连水74岁,已将面馆交给儿子,午餐高峰时,他会到店里帮忙。以前,宋连水的父亲在小码头一家叫徐永记的水果店工作,甘蔗从水路运来,他到江边将甘蔗运到店里。宋连水在小码头出生、长大,后在婺江边一家副食品公司工作。单位不景气,他在小码头卖过水果、炒货、虾皮,39岁那年,开了一家面馆。30多年过去了,早期2元一碗的面,如今涨到了10元以上。以前跟着父母来吃面的孩子,如今带着自己的孩子来面馆怀旧。宋连水自己也没想到,除了下放那些年,他的足迹一直没离开小码头,小码头是他一家三代奋斗的地方。

  向农饭店、祝裕隆号、赵德记茶店、张记炒货店……这些曾经兴旺的店铺已然消失,唯有名字被写在小码头的墙上,无声诉说着千年古渡的繁华过往。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