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叶店叶氏先祖叶梦得的裔孙叶绍翁为之出名,源自于一首《游园不值》的七言诗,说的是南宋诗人叶绍翁,一日闲来无事,路过一家富人宅园,窥见墙内花草绿树盎然,南园春色尽锁中园,不由信步前往,抬头一望,又见一枝红杏伸出墙外,粉粉扑扑,煞似艳然,情不自禁,诗兴大发,随口诵出七言绝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惟妙惟肖,脍炙人口。
叶绍翁,号靖逸,处州龙泉人,南宋著名诗人,为人做事也似其名号一样,闲情逸致,他属于江湖派诗人,多写田园风光,其诗富生活情趣,尤善七言绝句,《游园不值》应该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曾于衙门做过小吏,但不久辞官归隐,久居杭州西子湖畔,喜好与诗朋文友相聚唱和,其诗文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他一生清贫,但著作颇丰,如诗集《靖逸小集》、《南宋群贤小集》、《知不斋丛书》和《众书集成》等。
泱泱中国,千年华夏,名著佳作百十万,最爱唐诗宋词万千卷。如果说叶绍翁还算不上名人中之名人,那么一代词人,堪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当然是大名鼎鼎的文豪啦。
苏东坡北宋翰林出身,官至礼部尚书,宋哲宗期间,也曾任临安知府,他的诗、词、书、文、画皆造诣精深,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史称“三苏”,为何笔者在此要提及苏氏父子三人,皆因他们是我白沙地域,临江雅苏村苏氏的嫡派先祖,不仅血脉相承,据说苏辙的坟冢就落建在仅一水之隔的兰溪邻村,“三苏”的大名及有关文献就跃然雅苏村《苏氏宗谱》之上,如若不信,可方便前往查看细问。
苏东坡出仕后,因为与时任重权的革新派王安石政见多有不同,为此受到排挤,并三次遭贬逐放,初次贬谪武北黄州时曾作《梅花二首》,二次被贬广东惠州,又作《梅花十首》,可以说苏东坡与梅花颇有情缘,自比香梅,赞腊梅斗雪,不畏严寒。借景生情,遂作梅诗十多首,在此不妨选上几对,供之赏阅。
黄州《梅花二首》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惠州《梅花十首》(节选)
(一)
日出冰湖散水花,野梅官柳渐欹斜。
西郊欲就诗人饮,黄四娘东子美家。
(二)
君知早落坐先开,莫著新诗句句催。
岭北霜枝最多思,忍寒留待使君来。
说了杏花、梅花,再说莲花,要说爱莲者,大江南北,古往今来,当数北宋“儒家五子”之首周敦颐,周敦颐号濂溪,又称元公、周子,湖南营道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古今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他的代表作《太极图说》和《爱莲说》举世闻名,可鲜为人知的是,他还系我白沙地方开化村、东周村等周氏的先祖先宗,《开化周氏宗谱》关于周公史事有详载。周敦颐之爱莲体现在他一生都喜好种莲、看莲、思莲和咏莲上,他的《爱莲说》,皆为天下人共知,古今读书人谁不朗朗上口来几句呢?
周敦颐自小丧父,从小就随母居住舅父郑向家,郑向位尊志高,爱好莲花,在九江做官时,在其后花园专门建有莲池,种有莲花一片。为此周敦颐打小耳濡目染,深受影响,所以对莲花也是情有独钟。在他的晚年辞官隐居庐山脚下潦溪边岸,也仿效舅父郑向挖池植莲,孤芳自赏,直至现今,物是人非,人走了,莲花池依旧,周公生前住地,也取名莲花镇。而今白沙开化村同样存有明初挖建的“莲花池”,亦名“水阁塘”,以此纪念先祖周敦颐周公的祖恩祖德。
《爱莲说》通篇长约百余字,描述古今世人爱花者各有迥异,有说爱菊的,如晋陶渊明,有爱牡丹的,却是“宜乎众矣”。周公却“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文句不多,却勾勒到位,十分得当。他此文中最重要的语句即是莲之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这正是体现了作者周元公一生的刚直秉性和为人风格,不能不让世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