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沙、颂白沙,白沙的传说故事万千茬,但白沙文化中回避不了必须要说到一个人,这就是金西地方家喻户晓、众所周知的白沙老爷、汉将卢文台。因为卢文台后期激流勇退,辞归乡里,最后落脚桃源里高儒停久村。从此他安居山间,率领亲信随从和地方百姓,疏渠作坝兴建三十六堰,从而保得万倾良田风调雨顺,旱涝保收,白沙百姓幸福安生。当地民众为了永远不忘卢文台,纷纷为其建庙,以示纪念感恩,并尊称其为“白沙老爷”。然而如此一个如神似圣的历史名人,却难见在汉书正史上有所记载,只有千年百代的民间传说和千年后的明代所作《白沙昭利庙志》中有所记载。而《白沙昭利庙志》正是明代地方文人、庠生杜翔凤首撰。庙志中有说,卢文台的生平身世,也是根据当年庙中遗存的几块唐碑所刻,现庙碑尚存,但经千年风霜侵袭,已全然难辨字迹,早已成了“无字碑”。故此,唯有杜翔凤当年编撰的《白沙昭利庙志》可以作证。
杜翔凤,字世仪,号梅舟老子,又称玉山主人,明酤坊(古方)后杜村人,系宋名臣、吏部尚书杜常之裔孙。杜翔凤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年少即学有所成,擢邑庠生,并于明天启年间择桃源停久初创掌馆,取名漓渚学馆,其生平《酤坊杜氏宗谱》有传记。昭利庙志旧志前言一和前言二对其亦均有记述,其中有说:“康熙五十三年,双溪人范世德曾于漓渚书院会虞君,虞出一编以示曰:此《白沙庙志》也,明时杜翔凤所辑,翔凤字世仪,酤坊人。宋迪功郎杜再成之裔也。”庙志又载,嘉庆三年又有里人扬虬在其木刻本庙志序言中言:“今夏里人朱扩量于农家破书中拾取一册,名《昭利庙志》,编是册者,为里人杜翔凤也,前明天启年间人,卷首标梅舟老子,即翔凤号也。”可见,《白沙昭利庙志》的确系杜翔凤首撰,不容置疑。又载:“据考,杜翔凤另有传世之作《隐真祠》两篇,描写当年桃源里之美景无以伦比,还有名作《天仙子、舞队记事》一篇,深刻真切描写当年桃源人节日之喜庆的娱乐形式——舞队与神会。
据考高儒停久地方很久很久以前就有迎神赛会,年年举行,十分盛行,乡民称之谓队舞。传说白沙娘娘很爱看当时地方上较为作兴的一种老人游戏和儿童嬉戏,并每每与民同乐,老百姓自然十分高兴。此后,这一风俗就被后人继承光大,渐渐形成了有规律的民间祭祀活动。自旧年腊月二十五日开始,沙畈地方百姓按姓氏列队,参加的人多的时候每队数十人,往往有五、六队之多,大家提前进行操练准备。到了翌年正月初六,传说这一天是白沙娘娘生日,当地有一鹫峰寺的和尚们与各姓氏队子敲着锣鼓,唱着歌曲,举着旗幡,迎着王像(白沙老爷图像)列队殿前祭祀,凡寺庙与各族首事家还需立帐设供,第二天,队子迎驾至三国潭,传说此潭是当年白沙老爷行王沐马之所,然后到雩坛,传说坛上是白沙老爷当年躬耕之地,坛下是白沙老爷垂钓之处,民间流传有“王耕钓”的故事。迎驾活动完后,先在祖庙王墓旁唱戏三阕,再移至祠中继续演唱。与此同时,庙里庙外场地上有人敲锣打鼓,有人放烟火,也有人玩灯,有人踢毬,很是热闹,凡是参加活动的人都能分到一份神悛吃,年纪大的长者更优惠,还能享用“老者饭”。
传说队舞,就是前面先一人举着神仗引路,随后有四人身着黑衣,头上插花,代表春夏秋冬四季,再后就是由二十四个十来岁的童子组队,身穿红衣服,头上依然插上花,则代表二十四节气,队伍按“天下太平”阵排列,跳狮歌舞,时聚时散,甚是好看。其时又有参与者击鼓呼喊,响声震天动地,回旋山谷间。间或还伴有高声颂辞声,每句七字,用古时方言唱之,据说是源于汉末赤乌年间。明代地方名士、诗人杜翔凤为此曾作词一首流传于世,曰:“舞队未旋狮已跳,插花一团红日曜。迎神神醉赐神休,听竹爆,黄鹂噪,旌动龙蛇香色罩。坛上扶犁坛下钓,风拂晴云花意闹。喧嗔箫鼓应山鸣,杯酒酹,休春懊,岁计从头占候到。”说的生动形象,惟妙惟肖。看来古时的祭祀活动也是很有讲究的。
高儒停久的队舞据说明清时极为盛行,之后逐渐冷落,到了近代就极少再有为之,时至今日几乎无人知晓了。难道说,这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这样任其销声匿迹了吗?为此,笔者建议有三:一是若遇《白沙庙志》再版,应补上原著杜翔凤名号;二是古时桃源乡里及漓渚学馆,高儒云集,读书朗朗,有关部门文化工作者何不为此作点调查寻访;三是舞台神会,喜庆娱乐,也是我地方非物质文化宝贵遗产,地方政府均可作点文章,此乃一二三,才是我们文化人的正业。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