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新闻中心>周末人物

曹能雪:弹三弦、做蒸笼,他学一样爱一样

2016-09-30 09:14:52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苏晓婕

  三弦,是我国传统的弹拨乐器,由于三弦弹奏旋律时音域间高低变化自由,可奏出各种滑音,在所有说唱、戏曲和歌唱伴奏中,都能起到很好的衬托作用,在转调和演奏有半音的乐曲时尤为灵活,最宜于演奏抒情的旋律和激昂的曲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每逢头场演出,则必闹“花头台”。“花头台”又称“闹花台”,包含了吹、拉、弹、打等民族乐器,因其热闹、喜庆而受到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一把三弦闹花台》的绝技,即是用一把三弦,模仿演奏出鼓、锣、钹、镲、琴、胡等乐器的声音。这项绝技需要演奏者具备超高的弹奏技巧。

  在汤溪镇上就有这么一位爱好弹奏三弦的人,一把三弦模仿出10余种婺剧乐器声响,《一把三弦闹花台》成为婺城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他就是曹能雪。日前,记者便采访了曹能雪,听他讲述他与三弦的那些事儿。

  寻遍周边学习三弦

  清朝末年,民乐演奏班称为“锣鼓班”,主要以大锣大鼓为主,外添唢呐,专为板凳龙鸣锣开道。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现“道士班”,主要用鼓板、木鱼、铜铃、小镲等为逝者超度亡灵做功德,至民国末年,演变为十种器乐合奏,称为“十响班”。到解放初期发展为既有吹拉弹之乐声,又有引吭高歌之唱腔,故又名“坐唱班”。

  在曹能雪小时候,曹界村是一个大村,人口将近800人,村里的文化活动开展得异常火热,只要村“十响班”有演出,曹能雪就爱去凑热闹。在曹能雪16岁时,他自学了二胡,并加入了村宣传队唱样板戏,不仅要伴奏,有时还要登台演出,像《红灯记》、《沙家浜》,虽然都是配角,但在宣传队的日子,让曹能雪彻底爱上了戏剧。“那时候只要有戏就去现场,但我和别人不一样,别人是看戏,我则是听琴。”曹能雪说。

  与三弦结缘则是在一次婚礼上。有一次曹能雪随着迎亲队伍到别村接亲,在现场忽然听见一阵独特的音乐声,听起来像是二胡,却不像二胡的音色那样凄凉,找到演奏者后,曹能雪便被眼前的乐器吸引。只见那乐器有着二胡的琴头、琴杆和琴鼓,鼓皮却与二胡的截然不同,质地特别厚。演奏者告诉曹能雪这是三弦。“往常只听村中有老人说过三弦可以一个人闹花台,没想到三弦原来长这样。”曹能雪说道。看着曹能雪喜欢,之后演奏者便从家里拿来一把已经断成两截的三弦,送给了曹能雪。

  之后机缘巧合,曹能雪偶遇“同道中人”,那人正好也有一把三弦,琴鼓坏了但琴杆完好,就把它送给了曹能雪,琴鼓和琴杆一凑,再信手一拨,欢快、跳跃的琴声让曹能雪对三弦爱不释手,这一弹就弹了几十年。因为会弹三弦的人很少,曹能雪便一直在周边打听哪里有人会弹。期间,兰溪、遂昌、龙游,曹能雪都跑了个遍。

  听村里的老人们说,民间有很多眼盲者为生计而学习乐器,尤以二胡等传统乐器为甚,其中不乏大师级的人物。有一回曹能雪听老人说罗埠好像有个人会弹三弦,他就赶紧赶到了罗埠,正好遇上这位盲人。“当时我就问他你会弹三弦吗,会闹花台吗,他都没有回答,只对我摇了摇头。”曹能雪说,“后来我就拿出随身带着的三弦码子,他伸手一摸,便回家给我一把三弦,可惜也已经破损,并告诉我汤溪镇禾边程村有个叫程樟贵的盲人就会用三弦闹花台。”

  程樟贵是汤溪镇远近闻名的三弦艺人,原汤溪县文化馆还曾为他全程录过音,并通过县级广播面向全县播放,引起过轰动。程樟贵得知了曹能雪的来意后,立刻拿出了三弦,酣畅淋漓、完完整整地弹奏了近18分钟的《花头台》,把吹、拉、弹、打等民族乐器模仿得惟妙惟肖,时而似行云流水,时而似珠落玉盘,把曹能雪听得一愣一愣的,半天回不过神来。

  听完后,曹能雪开始打起了退堂鼓,“这么复杂,我想想还是太难了。”一直到后来,曹能雪在蒋堂镇工作时,蒋堂镇文化站站长程明芝不断鼓励他继续学习弹奏三弦。如今,曹能雪在工作之余会时常拿出三弦拨弄,并在大小活动中表演《一把三弦闹花台》。“如今,这个已经成为了非遗项目,我想好好把它传承下去。”曹能雪说。

  传承竹蒸笼制作技艺

  如今,已经64岁的曹能雪除了在空余时间弹三弦外,全部心血都花在了做蒸笼上。曹能雪的老伴这样评价他:“做事很认真很仔细。”期间经历过许多工作的曹能雪,为何会在2013年重拾做蒸笼的工作,他是这样回答的:“受了弹三弦的启发,觉得做蒸笼这项技术也不能就这么被埋没。”

  曹能雪告诉记者,在23岁时,教自己做蒸笼的是一位做馒头的师傅。“平时师傅就住在我隔壁,有时候下班回家以后,我就会弹些曲子。”曹能雪说,“听说我想跟着他学做蒸笼后,他就让我以后白天跟着他学做蒸笼,晚上弹三弦给他听。”之后,曹能雪便在汤溪镇上以做蒸笼为生计,但后来随着大伙儿都去大城市打工,曹能雪也开始动起了做生意的心思。

  因为做蒸笼赚不了几个钱,十多年前曹能雪开始到蒋堂镇做生意,一直到去年,他才回到镇上重拾自己的老本行。“这做蒸笼说简单不简单,说难也不难,就是用毛竹片编起来。学东西确实不难,做好才难。”曹能雪说,竹蒸笼制作的特点是将竹子分成宽度均匀的竹片,然后用竹篾将竹片拼接后绑定蒸笼,要考虑各个部位不同的特点,把一根竹子全部用起来,虽然简单,但是要做出精品,还是需要工夫和耐心的。制作蒸笼看似简单,实则繁杂,要使蒸笼美观耐用,绝非易事。

  在曹能雪手上,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伤疤,都是做蒸笼留下的。“怎么不戴个手套?”记者问道。“手套戴着就不灵活了,做蒸笼是一项纯手工活。从量毛竹开始,需要劈成多大、多少,劈成几片,怎么裁、每一段怎么用,都能影响到最后的成品。”为了让自己做的蒸笼美观又实用,材料都是曹能雪自己亲自挑选,就连拼接竹片用的都是老原料广东藤。

  在曹能雪的作坊中,记者看到有许多不同种类的蒸笼,最大的蒸笼口直径有80公分,是特别订做的,用来蒸馒头,一层蒸笼能摆上五六十个馒头,最小的只有20厘米宽,常见于蒸小笼包子。曹能雪告诉记者,自己做的蒸笼还分好几个系列,其中“蒸蒸日上”系列讲究三个八,其中每片用于做蒸笼的毛竹有98厘米长,定墨88厘米,成品直径28厘米。“这都是我自己想出来的,都很有讲究的。”为了让自己的蒸笼更有特色,曹能雪又想出了不少新招,“在蒸笼的盖上利用毛竹不同的颜色编成‘福’、‘囍’等字样,还写上‘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等字。”

  “这种用竹子做的蒸笼虽然做的过程花费时间,但蒸出来的东西远比其他不锈钢等材质的蒸笼蒸出来要来得环保和美味,还带有竹子的清香,很受大家喜爱,保温效果也很好。”曹能雪说,“如今越来越多的传统技艺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社会上越来越少的人愿意用心学一门手艺,希望我还能将这门技艺教给别人。”

责任编辑: 方柯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