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新闻中心>周末生活

沙溪:秉承勤劳俭朴,清正廉洁之遗风

2016-10-21 09:22:31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章一平

  来到婺城区新狮街道沙溪村,只见蜿蜒的通园溪穿村而过,村口是一座景观公园,公园里的波斯菊正在盛放。走到村中,看到的是整洁的环境和一排排新楼房,在村民的房前屋后,处处是鲜花,处处是盆景,整个村庄就像一座大花园,让人流连忘返。

  沙溪村位于婺城区北郊,东邻包家村,西毗金华六中、婺州外国语学校,南接金华中心城区,北邻双龙国家风景区,杭金衢高速公路贯穿北部,地理位置优越,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据村支书楼少宏和村主任邵伟鑫介绍,沙溪村共有人口835人、260户,村中姓氏主要有邵、余、楼、钱、金、孙等十多个姓氏,其中邵、余是村中的主要大姓,分别占了全村人口的40%和20%。

  沙溪村名来自一个美丽的传说

  据《通元溪邵氏宗谱》记载,邵爽字明广,举进士、授兵部(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员外郎(相当于司长)、骁骑常待,因五代之乱,由严州建德太平乡、青平乡谏村,隐居金华循理乡(长山曾称白沙乡、循理乡)青龙山建宅居住,为金华邵氏始祖。瑞五公之五子、第11代孙德六公邵继道、字促元,明初洪武年间(1368~1398年),由下干迁居寺口,为寺口邵氏始祖。

  据宗谱记载,沙溪邵氏始祖为邵郇,字宗周,由下干迁居沙溪。邵郇于北宋政和丙申年(1116年)生,南宋绍熙辛亥年(1191年)卒。邵郇生四子,为邵彩、邵泾、邵彬、邵沂。沙溪邵氏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据《赤松山口余氏宗谱》记载,余氏第十四世余诰公迁居金华县赤松乡建昌里北山口虎岩下,为赤松山口余氏始祖。余氏第24世孙琇二公余行贞为筠二公次子,入赘(上门女婿)沙溪,为沙溪始祖。据宗谱记载,琇二于明洪武丙辰年(1376年)生,正统乙未年卒。

  公元1153~1224年期间,有一天,居住在金华南山下干的邵氏一族邵文光、邵宏兄弟二人,前往黄大仙祖宮朝拜,途经此地忽遇大风雨,天昏地暗,匆忙间找不到原路,此时二人又饥又渴,胡乱寻路来到一棵大树下昏睡过去。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昏睡间似有一道人对他们说道:“由此向东百余丈,有溪可饮。”二人惊醒过后,依照此言寻找,果然在东边见到一条溪流,虽然刚才下过大暴雨,但此溪水却清澈无比,并无一丝浑浊。惊诧之余饮水解渴,但觉神清气爽,原本饥肠辘辘,现在却毫无饥饿之意。环顾四周,但见此处山水清幽,地势平坦,往北即可达黄大仙修炼成仙之地,甚是一处宜居之所,兄弟二人自知是受了仙人指引,于是决定自南山下干迁至此处环溪而居。因此溪当时夏季发洪水多砂石,村名定之为砂溪,后人音变而为沙溪。

  在《通元溪邵氏宗谱》中,还有关于金华山的记载,野史说,他世居坦溪,每当秋天的夜里,天朗气清的时候,遥望金华山,有光如火不灭,有人说是金鸡,也有的人说是赤松仙子炼丹此山。金华山与郡县近,因此而得名,实在是人杰地灵。他登上北山访赤松丹井、灶,徘徊很久。晚上住宿在老翁家,老翁非常高兴。因为道家的原因,看老翁气宇不凡,讲话必定言中。因此怀疑为赤松隐居逃避尘世的君子。

  沙溪有7座桥,那些关于桥的历史

  通园溪又名通元溪,自古以来就是两岸村民之生活用水来源,水质清澈、鱼虾成群,村民在此洗浣、戏水,其乐融融。在沙溪,由于通园溪贯穿整个沙溪村,村民来往走动,小桥是联系交往的纽带。溪上有多座小桥,小桥有7座之多,。

  通元溪在南宋时期叫沙溪,后因其发源于金华山,金华山是道教三十六福地之一,先有黄帝雨师在此修炼,后又有黄初平兄弟二人在此得道成仙。故有连通玄机之意,而更名为通玄溪,后因清世祖康熙名玄烨,避上讳,又“玄”、“元”意思相通,故改为通元溪。

  据《光绪金华县志》记载,通元溪源出金盆山,一路迤逦来到城区,东南流经杨家相,又南经沙溪、康村、车头、叶宅畈,接环城诸山水至旌孝门外,纳北城河水,至超凡庵入东港(即义乌江)。通元溪长15公里,流域面积23平方公里。

  该村的天元同桥,修建于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春。原桥已经被冲毁,仅存修桥时立的碑刻,现在的水泥桥是在原址上重建。因通元溪源于金华山——著名的道教胜地,乃取此桥名天元同,寓意天、地、人万物合一。

  应仙桥,为通元溪上最早修建的一座桥,具体修建年份不详,在元延祐四年(公元1317年)当地邵姓编修的族谱中就记载有此桥。应仙桥原为单孔石拱古桥,现在的水泥桥为后人在原址重建。

  相传此桥地址即为沙溪邵氏祖先邵文光、邵宏兄弟二人前往朝拜黄大仙途中,受困后得仙人指点饮水脱困的地点。邵文光、邵宏兄弟二人遂从金华南山下干迁居此地繁衍,后人在此地点修桥纪念此事。沿此桥往溪流上游可达黄大仙成仙之所,据传从此桥经过即可以应验、感受到仙人灵气,故取名为应仙桥。

  七旬村民陈基洪,好事做了数十年

  在《通元溪邵氏宗谱》中,邵氏先祖立下了家规20条,其中祠堂公产之收支,权利义务之细则,褒奖惩罚之条例,均一一载明,家规要求,族内有贤能者持公秉正经理祠务,祠首可以,不为祠首也可以,贤能的人出来,祠务就可以管理好了。

  在《赤松山口余氏宗谱》中,有孝亲敬长、节义勤俭、保守身家之“八不可”,余氏族人自浩公以来,村民们遵循祖训,无出犯案作科、大奸大恶之徒。

  数百年来,村民秉承勤劳俭朴,清正廉洁,忠厚善良,耕读传家之遗风。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沙溪村涌现了许多文明示范户、五好家庭、好丈夫、好妻子、好儿子和好儿媳,。

  文明示范户陈基洪、郑爱兰夫妇就是其中的一户。陈基洪今年77岁,郑爱兰今年69岁,家中五口人,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美满。陈基洪2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中兄弟姐妹6人,陈基洪排行第四,就靠哥哥、嫂嫂培养成人。他从小学读到初中、高中,都是在外工作的大哥、大嫂给他生活费。陈基洪清楚地记得,有一年,他去上学,嫂嫂递给他五元钱当作生活费,他的眼泪一下流了下来,要知道,那那时候店员的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20多元。多年来,哥哥嫂嫂就像父母一样,培养他读书。1962年,陈基洪考上了杭州大学法律系,因为当时精简,没能就读。因为哥哥嫂嫂在外地工作,陈基洪说,做人不能忘恩,成家立业后,他就年年去看望哥哥嫂嫂,哥哥去世后,他还是每年去看望嫂嫂,一年不落。

  后来,陈基洪在村里先后当过大队会计、调解委员、村主任,后来又当了5个生产队的会计,一直当到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陈基洪一直保持清廉的好作风,凡是分配给生产队的化肥等农资,他一两不要,从来不用生产队的一分钱,不占集体的便宜。只要是公家的事情,他就大力支持。

  在村路和田埂上,人们经常可以看到陈基洪修桥铺路的身影,这样的好事他做了几十年,前段时间,由于台风影响,下了大暴雨,有些通往田间的小路被冲毁了,前几天,他就主动义务修路,山垅中的小道需要涵管,他就背着两段水泥涵管,来到田边,把路修好,方便村民行走。像这样的好事,陈基洪不知做了多少。以前住在老房子里,每次大水过后,陈基洪总要清理通园溪里洗衣服的埠头,夏天的时候,一到傍晚,他就在岸边的空地上泼上溪水,降温后方便村民乘凉。村里修建景观公园后,今年又种植了波斯菊。因为陈基洪工作认真负责,不计报酬,村里就叫他管理公园。陈基洪就每天在园地里拔草、浇水,就是炎热的夏天,也在园地里忙着,从下午一点钟忙到五点钟。

  创建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

  通园溪整治是村里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五水共治”整治行动中,沙溪村对通园溪进行清淤,去年清洗河底,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为了建设美丽沙溪,让全体村民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村两委启动了危旧房拆迁工作,至今已拆除了7000多平方米,涉及60多户,最多的一户有3处老宅,共200多平方米。按照村两委的规划,村民们的新宅基地已经完成了平整土地,基础正在施工中。

  据楼少宏介绍,沙溪村前年申报了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是新狮街道唯一申报的一个村庄。经过两年多的建设,沙溪村村容村貌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变。去年“三改一拆”后,村口建成了景观公园、花海等景点,还有村里桥头景观区新的文化综合楼完成建设,周边在进行道路硬化。届时村里的文化礼堂、便民服务都将放在文化综合楼。

  2014年8月,沙溪村被评为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

  今年夏天,沙溪村两委决定将村口的集体土地建设成一个美丽村庄的典范和窗口。楼少宏告诉记者,原先这块地杂草丛生,经过村两委多处考察,最终选择了种植波斯菊。波斯菊有个很明显的特征,花期特别长。今年九月初开始,到十一月都是开花的季节。当初种植波斯菊时,党员干部都是义务参加劳动,村民们看到花海的规划,也都非常赞同,种植波斯菊时,村民们也只是象征性地领取工资。

  如今,这里成了花的海洋,整个花海的面积有十亩左右,芳香扑鼻,令人心旷神怡。从九月初开花后,已经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前来。

责任编辑: 郑剑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