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莫是在一个暴雨的夜晚,我独自窝在床头,略带激动地触摸在灯光下暗黄的扉页,然后开始迈步走向书中的世界,窗外风暴掀起的狂躁的响动似乎都带上了愉悦的深情。
读的书愈是多,便愈觉得这个世界的奇妙。珍妮特·温特森在《重量》中写道:“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在阅读时,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地接纳多重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只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天地,在这天地间耕耘播种,收获快乐,品尝心酸。而当我们沉浸在汗牛充栋的文字中,便能感受到令人惊叹的精彩世界。因而“书本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纷繁杂芜,层层堆积。书本并非逃避,它们本身就是一个出口”。
一直觉得单个单个的文字是空虚而陌生的,只有当它们以融洽的姿势并肩而立,才让人赏心悦目。书籍的魅力大概就在于此,一个个身单力薄的身躯支撑起了厚重又饱含格调的苍穹,它们又站立于坚实不可撼动的大地,于是这些个体便展现出了傲骨风姿,所撑起的天空也有了别样的美丽姿态。
我们何其幸运,能欣赏这夺目的风景。因而是不得不去“附庸风雅”的。
记得席慕容曾说过“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这分外贴切阅读给人的感受。阅读的目的本不在于为现实指路,又或者是追求浮华的功名利禄,而是让人有了“我觉得…….”“我懂得了……”诸如此类的感慨。我的读书,不过是为了寻找感觉,这种感觉或许激烈如风浪,或许安稳如湖泊,更或是温柔的,忧郁的……总之,它只是一种由心而生的感觉,无需套路,无需指向标,只是给你的心灵,带来一份独特的回忆。神奇的是,同一本书,再度阅读后,又会产生新的感觉,好比香料,越来越香的浓烈,好比酿酒,时间越长,越是醇厚。
曾经的我不会去纠结什么是“让那劈木做栅栏的醒来”,“看不见的城市”究竟是什么模样。而现在却会主动投身于其不见底的海洋中。这其中的哲理有多深,能理解多少,自是不可强求,但是回过头看,这些字符都会沾染上自己思想的色彩。至于这色彩是橙黄橘绿还是流光碎银,也都映照着我无言的思考。在思考中,逐渐走进未知的自己,贴近最真实的自己,更逼近日臻完善的自己。
我们在层层叠叠的书籍中领略世界,寻找感动,体验生活。生命中有许多不经意的妙趣,或是曼妙的风景,都开始显现它的风采。在阅读中,寻觅到了对待生活的淡定与从容,对待挫折的自我治愈,对待成功的不骄不躁。
今天的夜晚格外安静,连风都找到了港口休憩。茶杯中氤氲的热气模糊了我的视线,揉揉眼,再度开始一个人的“附庸风雅”,感受这充盈的世界,似乎还嗅到了油墨的味道,淡淡的,一点都不刺鼻,对我进行着无声的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