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逢亭
初阅章竹林老师的《乡音金华》,光看题目就让人陶醉。乡音,多么厚重的文化底蕴。尤其是每一位远走他乡的游子,对“乡音”二字格外亲切。那么,乡音是什么?作者在《作者的话》中已经做了阐述:“乡音就是家乡的土话,也就是方言”。
阅读《乡音金华》,就犹如在家乡的竹林里漫步,步步成景,处处如诗,每一篇都令人耳目一新。“上面口袋笔杆子,下面口袋小本子,碰到什么新鲜事,随时写下几行字。”章老师说,他走到哪都坚持多听、多记,随时随地积累创作素材。
诸如《特奇特骨》《花头》《天上人》《危险狠》《无空白地》《好天气》《罪过相》等,这些方言俗语司空见惯,但将其形成文字著书立说,章竹林应该是第一人。这些文章在金华本地人读来很亲切,很接地气。而在章竹林老师的文章中,往往一个俗语又能带出多个其它俗语,文章内涵十分丰厚。如《特奇特骨》一文中,又有“奥灶”“净灵”“加念”等,是读者了解金华,熟悉当地方言和风俗习惯的绝好资料。因此,这本书不仅深受当地读者喜爱,也深得外地读者青睐。
通过阅读章竹林老师的《乡音金华》,受益颇丰。前几日,我在塔石菜市场看到一名妇女风风火火地前来买菜:“吼吼,我家里嘀忙死了,十来个零工在吃饭罢。”我听后眼睛一亮:嘿,一个“死”字好写一篇文章了!在汤溪话中,很多俗语带个“死”字。而“死”字本身是十分忌讳的。但将“死”字用在一些俗语里,却巧妙地将“忌讳语”转变成平常话,甚至是“讨彩话”。因此,章竹林老师这种“……碰到什么新鲜事,随时写下几行字”的采写方式,令我受益无穷。
章竹林老师的《乡音金华》还有个特点,就是乡土气息浓郁。如《得(剁)肉不带钱》一文提到的“得肉不带钱--上账(上章)”这句歇后语,却在罗埠镇上章村演变成了谜语。故事也折射出上章村乡亲们淳朴的性格和好打不平、乐于助人的良好品格。无论是诙谐幽默的方言俗语,还是脍炙人口的励志故事。无论是“苦乐人生”的艰难经历,还是“且行且吟”的散文妙句,章竹林老师用他的笔悄悄地告诉我:“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不仅如此,《乡音金华》融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于一体,实乃民间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如《金华人说“相”》:“我看你们几个,明白相点好不好,城管来了,你们逃得来逃得去,看看嘛罪过相;他们走了,你们不识相了,菜摊摆到路中央来了,侬拉自己看看,走路人走不走得过?太呒相了!还要背后骂他们凶相,吓人倒相。其实,他们的工作也难做!你们呢,也应该向那边几个卖菜的学,做生意嘛,也要规矩相点;看看你们这里,唉,外地人来看到菜市场这个奥灶相,邋遢相,自郎金华人倒霉相不倒霉相?”一个“相”字,引出诸多的思想意境,《乡音金华》用先进的思想激励人;用高尚的艺术鼓舞人;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教育人,为“婺文化”传承和发扬注入了活力。作者如果没有渊博的民族文化知识,没有对当地民间文学透彻的研究与思考,是很难做到的。
通读《乡音金华》,让我深刻体会到咱们当地民间文学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与时代使命。相信《乡音金华》的出版,不仅能让“乡情乡音”传承下去,也一定能激起更多的“婺文化”研究者拿起手中的笔,为弘扬民间文化,传承历史,传播正能量,写出自己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