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香港知名女作家谢越芳来到内地某高校授课,并与先生一起来金华探亲。这位出生于杭州的女士,8岁随父母来到金华,在这里成长、生活。26岁时,她随丈夫移居香港,开始创作小说,后来成为香港作家联会成员,著有《欲·憨·色——高头巷的故事》、《红颜》、《粉红奇缘》等书,均大受欢迎。虽然荣誉加身,但谢越芳始终对金华念念难忘,常常在作品中提及一二。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她的故事,阅读她的人生。
浙江在线记者郦莎
童年时期,她就嗜书如命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谢越芳出生于杭州一个“文武之家”。她的父亲是一名军人,她的母亲是绍兴人,其有着绍兴文人、师爷的全部优点,思路敏捷,伶牙俐齿,讲故事如舌灿莲花,栩栩如生。
“母亲是故事的‘生产商’,小屁孩们就是故事的‘批发商’。听了母亲的故事后,我牢牢记住,想忘也忘不了。”许是受了母亲的影响,谢越芳从小就爱读书、爱说话,肚子里也装满了故事,在学校里她常常是孩子们的焦点。
那个年代,想读书,可读的书却不多,幸好父亲交游广阔,托了不少叔叔们的福,谢越芳看了许许多多的书,有像《红楼梦》、《三国演义》这样的名著,也有像小说《苦菜花》、传记《我的前半身(溥仪)》这类的书。对待女儿看书这件事,父母都没有过多阻拦,母亲的唯一要求是:你把家务干完了,就可以看。谢越芳也乐得自在,“我太喜欢看书了,书里面有一个海洋,我在里面游泳很自由,包括思想、见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是没有的。”
这些经历,也在无形中成就了她现在写的小说。
谢越芳的父亲从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经历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枪林弹雨。后来,父亲过早地去世。当年,谢越芳还不到十九岁,母亲身兼父职,撑起了这个家。
“父亲走后,我们家的经济条件就不太好了。”这场变故,可以说改变了谢越芳的一生。谢越芳从小读书成绩优异,凭她的成绩,上名牌大学都没有问题,可迫于经济的压力,高中毕业后,她就弃学进入经贸系统工作。“老师后来还找了我很多次,问我为什么不上大学,我说没钱。”
人生的关键时刻突然“掉了链子”,谢越芳却说没有遗憾,“因为我相信,在平凡的生活当中依然可以创造出不平凡,我不是大学生,也不是名校学生,我的作品依然可以排在作家网上。”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也许,这句话是对谢越芳最好的注解。
谢越芳的母亲很有艺术细胞,尤其爱看戏曲,也喜欢哼上几句。谢越芳从小就被母亲带进戏院看戏,长期的耳濡目染,她十几岁就是一位“小戏迷”、“小票友”了,大段大段的唱词,张口就来。工作后,谢越芳的单位有工会活动,常有越剧团的退休演员过来教戏,谢越芳也积极参与,不时跟着前辈哼上一两段。
对于金华的婺剧,谢越芳的喜爱之情同样溢于言表,“婺剧舞台就像一颗宝珠,色彩、服装、音乐旋律都很美,唱段也特别朗朗上口。”
工作之余,谢越芳结合个人爱好,开始写一些剧评,“就登在金华剧院门口的专栏上,我记得很清楚,稿费一块两毛七,我还给《婺江文艺》写过诗。”不过由于上班没时间,虽然小说看了很多,但谢越芳一直没有尝试写。
移居香港,她着手开始写小说
真正开始写小说,应该是谢越芳婚后移居香港。谢越芳的丈夫是香港人,做酒店管理的他时常需要到内地考察,通过谢越芳姐姐的关系,俩人相识、相知,这位彬彬有礼、极具绅士风度的男士给谢越芳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很快俩人便谈起了时髦的“异地恋”。
“那时候通讯不发达,我们联系只能靠写信,一来一回,往往要半个月。”说到异地恋的“保鲜秘籍”,谢越芳只说了两个字——信任。“别多想,别猜忌,只要信任对方,一切自然水到渠成。”1983年,俩人顺利步入婚姻的殿堂。婚后两年,谢越芳决定随丈夫移居香港。
为爱奔走千里,踏上陌生的土地,谢越芳的内心多少有点忐忑。“语言是我需要克服的第一个障碍。”在香港,多以粤语和英语作为流通语言,刚开始,谢越芳上街买东西只能靠写字加比划与人交流,“幸好我从小看书,会写繁体字,香港人看得懂。”第二个问题就是没有朋友,为了排遣寂寞,她开始去图书馆打发时间。
这一看,可不得了。香港图书馆藏书之丰富,令谢越芳也忍不住咋舌。在这里,她仿佛一尾缺水的鱼儿找到了广阔无边的大海,终于能自由自在地畅游了。“我天天泡在图书馆里看书,一看就是一整天,哪怕到现在,图书馆依旧是我最爱去的地方。”
聪明如她,在香港生活了半年后,谢越芳逐渐克服语言障碍,适应了这里的新生活。半年后,凭着以前的工作经历,她在香港顺利考取了会计证,工作之余,开始往报社投稿。最初,谢越芳写的多以幽默短篇小说为主,描述爱情、婚姻,题材均来自身边的人和事。后来,她又执笔写起了中长篇小说。
《欲·憨·色——高头巷的故事》就是她在这一时期创作而成的,书中透过三个不同形式的男女爱情故事,不但反映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也给读者诙谐风趣、啼笑捧腹的阅读享受。随后,她又创作出版了《红颜》、《粉红奇缘》等书,均大受欢迎。
但提起自己的作品,谢越芳最喜欢的还是《欲·憨·色——高头巷的故事》,正如她书中所说:“我写《欲·憨·色——高头巷的故事》一书,是对我童年至少年时期的回忆。我们这代人,在那疯狂年代成长。在命运的旅途中,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人们说,时间是最好的冲淡剂,可事实并非如此。随着岁月的流逝,往事在记忆中不断放大、清晰。光阴好似显影粉,一切旧的事物,俱被‘牵挂’唤醒。”
谢越芳说,人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总是忍不住从心底里溢出来,从笔尖里流出来,流淌在笔下的故事中。
难忘故乡,她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开始创作小说后,谢越芳渐渐有了名气,还拥有了一批忠实书迷,她本人也成为香港作家联会成员,为了更加安心创作,她“任性”地辞了职,专心在家写作。
这些年来,谢越芳的好作品源源不断,是因为她秉持着一个原则:艺术来源于生活。她喜欢和不同的人接触、聊天、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故事。这一点,从她的朋友圈可见一斑,“我的微信里,既有志同道合的作家朋友,也有名人、演员、年轻人,还有很多像我这样从大陆来的朋友,他们都特别喜欢跟我聊天。”
和交朋友一样,对故乡的爱也是谢越芳一直坚持的事儿,她积极参与在香港的金华同乡会组织的活动,并常常受邀回来到各高校演讲,向年轻一代传递写作的魅力,也曾在香港高校与学生交流文学创作。同样的,她也把金华的婺剧带回香港,让香港同胞更多地了解金华地方戏曲的传统魅力。
“在金华,我度过了我的童年时代、学生时代、青年时代,这是我最难忘的地方,也是我最爱的地方。”谢越芳说。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