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科技“财神”架“金桥” 助力婺城“乡村振兴”

2019-04-17 09:04:01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包恒益 通讯员 陶巍

  记者包恒益、通讯员陶巍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奔走在田间地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毕生所学为种植户排忧解难;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情系“三农”收获农民信任与肯定。他们是婺城科技特派员,为婺城农业架起“技术金桥”;他们更是科技“财神”,为乡村发展和振兴助力。

  如今,在婺城区,科技特派员的身影随处可见。从果蔬种植到水产养殖,从机械制造到生态旅游,在农业的方方面面,科技特派员将知识与实践结合,开辟农业科技之路。今天,记者就带领大家走进婺城各乡镇,一起解读科技特派员的辛勤工作。

  王惠娟:蔬菜行业的“白求恩”

  雅畈镇三村里村,距离雅畈镇政府2.5公里,全村共有88户村民,280多位人口,耕地面积252亩。由于地理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当地村民主要从事苗木、蔬菜种植和生猪养殖。小小的一个村子,虽然人口不多,却拥有6、7个种植大户,每户种植面积多达5亩左右,而这里也成了科技特派员王惠娟的一个工作场所。

  “我是2009年入驻雅畈镇的,刚开始来到三村里村了解情况的时候,我很吃惊,因为村民们虽然有基本的蔬菜种植经验,但是对于科学的种植方法却一概不知,对于蔬菜病虫害的防治也是知之甚少。”王惠娟说道。为了更好地帮助到农户,王惠娟几乎每周都要到村里,给菜农进行培训、讲解。

  在菜农汪桂堂口中,记者再一次感受到了王惠娟的辛勤付出。“有一年,我种的莴笋突然就发病了,不仅叶片开始发黄,整个茎部也腐烂得不成样子,用了很多药都不见好转,后来我抱着尝试的心态给王老师打了电话,多亏了她才让我减少损失。”汪桂堂说。接到电话之后,王惠娟就急急忙忙赶到地里,先是检查莴笋的腐烂情况,再是询问莴笋的具体发病时间和所用药物。在她的分析下,汪桂堂终于明白,原来莴笋发的是菌核病,由菌核感染导致蔬菜茎部腐烂,但自己却一直将病因判定为软腐病,用的也是防治软腐病的药,这才导致莴笋久治不愈。“王老师不仅耐心给我们讲解两种病的区别,还指导我们如何科学用药,及时止住了病情,帮我们挽回了近万元的损失,真的到现在说起来都很谢谢她。”汪桂堂激动地说道。

  不仅仅是三村里村,在雅畈镇铜山片蔬菜基地,王惠娟也声名远播,菜农们更是称她为“财神爷”。王惠娟告诉记者,一开始,铜山片蔬菜基地基本上都是露地种植,整个基地只有200-300亩毛竹大棚。为了提高农户经济效益,王惠娟开展了大棚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并结合雅畈蔬菜生产的特点帮助农户引进苦瓜、番茄、茄子、黄瓜、莴笋、草莓等蔬果新品种,在她的带领指导下,目前铜山片蔬菜基地已发展了500多亩钢架大棚,村民的种菜效益也有了明显提高。

  除此之外,王惠娟也经常组织农户开展技术培训、座谈交流和考察学习,同时她也组织各村种植示范户参加种博会、观摩创新园等活动,通过学习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提高农户蔬菜种植管理的技术水平,开拓新的发展理念,实现农户致富增收,助推乡村经济发展。

  钭凌娟:稳扎稳打的“水果女王”

  在金华市农科教大楼,记者见到了钭凌娟,扎着马尾的她正忙碌在办公桌前,堆积在桌面一侧的是厚厚的一堆文件资料。“真的不好意思,比较忙。”言语间钭凌娟依旧没有停下手头的工作。钭凌娟说,自己是2015年入驻塔石乡,成为一名驻地特派员。“塔石乡山地面积大,自然环境也好,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一进入山乡,钭凌娟就发掘了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于是她决定,利用山乡自身优势,引进一批新的植物新品种,帮助农户提高经济效益。然而,要得到大家的信任和支持并不容易,况且对于乡里的农户来说,接受新品种并顺利种植培育也是一大难题。为此,钭凌娟奔波于各个农户家中,通过案例讲解来引导农户们接受新品种,并手把手指导农户进行科学种植。在她不懈的努力和坚持下,当地猕猴桃栽培面积逐渐扩大,蓝莓、桃、樱桃等水果也在山乡扎下了根,并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我们一辈子都在山里,靠的是老祖宗传下来和自己摸索的技术,哪里懂什么科学,是钭老师让我们开了眼界,也为我们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收入,我真的很感谢她。”农户胡大伯真诚地说道。

  然而,这些成绩并没有让钭凌娟骄傲自满,反而让她更坚定了专注农业科技创新,做好农民服务者的决心。2017年,钭凌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协助金华市云中香榧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婺城区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并指导合作社将基地建设成一个融香榧育苗、生产、加工、销售、技术示范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农业产业链,以新颖的方式树立专业、全面的基地品牌,从而带动山区经济发展。

  指导农户采用避雨设施来降低“金霞油蟠”裂果率;建立桃、柑橘、猕猴桃、蓝莓、香榧5个果树栽培示范基地;培训农户100余人次;接受电话技术咨询200余次……短短6年间,身为科技特派员的钭凌娟为自己的工作履历增添了傲人的一笔,更为驻地农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我觉得这些是我应该做的,是我的责任,也是义务。”当记者问及这么多年来从事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最大感受时,钭凌娟如是说。

  赵东绪:深山里的“养蜂专家”

  “赵老师是个热心人,养蜂的问题只要找到他,我们就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办法。”“蜜蜂的养殖、授粉、病害防控,这些我都跟赵老师请教过,他真的给我很大帮助。”……一走进婺城区箬阳乡,记者就听到了来自村民的夸赞,他们口中的“赵老师”,就是派驻在箬阳乡的科技特派员——赵东绪。而说起他,还有另外一重身份,那就是深山里的“养蜂专家”。

  记者了解到,2010年,蜂学专业毕业的赵东绪凭借着个人的努力,以及对蜜蜂科研的兴趣进入了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自2015年起,他开始以“特派员”的身份进驻婺城区开展农业科技帮扶工作。“起先,入驻在沙畈乡,主要是对农民进行蜂蜜养殖培训,帮助他们建立养殖示范基地,2017年的时候,调派到箬阳乡,这么多年一直都是跟蜜蜂打交道,困难也有,但总的来说还是挺有乐趣。”赵东绪打趣道。

  赵东绪说,刚开始接触乡民时,他也不知道从何处下手,一来乡民本身形成了固有的养蜂经验,对新的科学方式不那么容易接受;二来和大家不熟悉,养殖技术方面又需要多交流、多沟通。为了尽快帮助到乡民,赵东绪白天和农户一起开展调查研究,和农户探讨养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到了晚上,又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撰写调查报告,积极建言献策。扎根山乡的5年里,赵东绪通过发挥专业特长,在充分考虑山区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从促进中蜂产业发展入手,开展特派员基地建设、中蜂选育、实用技术应用、农民培训、项目实施等工作,帮助沙畈乡和箬阳乡建设3个蜜蜂养殖示范基地,养殖蜂群500余箱。不仅如此,赵特派员还进行本地优良蜂资源引进,应用和示范蜜蜂过箱养殖、活框饲养、蜜蜂育种等5项技术,强化了他们高效养蜂的理念和技术,帮助山区农民捧起、捧牢“生态饭碗”。

  蜂有了,蜂蜜有了,那么如何高速帮助农民致富呢?为此,赵东绪联系了部分当地媒体,通过宣传土蜂蜜的优良品质,扩大了土蜂蜜的声誉,在他的帮助下,仅沙畈乡就实现了土蜂蜜年销售额近500万元,切实提高农民收入。赵东绪说:“接下来,我将继续履行科技特派员职责,牢记科技特派员使命,更加脚踏实地地服务乡镇、服务农民,尽心尽职做好科技‘架桥人’。”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