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社会治理最基础的“细胞”,也是垃圾分类这场“攻坚战”中最基层的工作单元。面对人人相关的垃圾分类工作,社区如何才能发挥真正作用,将垃圾分类工作做深、做实、做透,是一个基层治理难题。
刘轶伦是城西街道中山路社区的垃圾分类管理员,记者见到他时,他正从时代花园小区的各个垃圾分类点巡视回来。“现在的每个垃圾分类点都很干净,小区的居民能有意识把垃圾进行分类,社区环境也是越来越好!”刘轶伦说,创建美丽城市,是大家一起努力的方向,创建美丽社区是“5+x”人员的共同成果。
据了解,城西街道中山路社区一共分为五个垃圾投放点,1号垃圾投放点在启明弄小区靠近兰溪门,相对较远。2号、3号、4号点分别位于时代花园东门、西门、南门,5号点则在社区对面的怡和雅苑小区内。从社区建造垃圾分类投放点开始,刘轶伦就开始东奔西跑、忙上忙下。线路怎么排?水电怎么接?建造地进度到哪了?每一件事情,他都要亲力亲为跑现场,配合物业在各个垃圾分类点监工、督促。
打铁还需自身硬。为打造“学习型”社区,刘轶伦召集各个楼道长集中学习,以自身行动带动居民提高垃圾分类意识。他们前往每家每户发放宣传册,为“不会分”的家庭做现场指导。经过一个月的大力宣传,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志愿者团队人数越来越多,每个垃圾分类点位确定了网格长、分拣员、志愿者,以“5+x”多方联动大力推广垃圾分类的宣传。渐渐地,垃圾分类宣传深入人心,随着垃圾投放点建造完工,区域人员配备到位,中山路社区正式开启了垃圾正确投放的“新高潮”。
垃圾分类投放工作刚开展不久,“小麻烦”却不少。早上投放垃圾的人过多,分拣员根本忙不过来;部分居民不定点定时投放垃圾;居民集中的区域垃圾投放时垃圾桶不够用……围绕系列问题,刘轶伦召集各个点位分管人员展开讨论,在居民过多集中投放垃圾的时间段加派分拣员,对部分不按时投放的居民进行劝导并安排区域志愿者蹲点巡视,垃圾桶不够用多放几个在旁边备用。就这样,大家群策群力,把问题一个个解决。
据刘轶伦介绍,中山路社区不仅有“5+x”人员配备,还利用了信息化数据和多媒体手段进行垃圾分类工作,信息化为支撑,“软硬”结合同步推进,让社区垃圾分类工作插上了智慧的“翅膀”。社区所辖5个小区均引入了智能垃圾袋发放机,短短四步流程就可以领到垃圾袋,为居民提供了便利。而且,社区建立了“反馈检查”微信群,每日的垃圾分拣员工作在微信群进行及时反馈,看到有卫生不到位的地方拍照发在微信群,大家一起监督、一起整改,将检查督导任务网格化,大大提高了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监督效率。
(见习记者田双双)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