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古子城的夏记馄饨店,老板叫夏胜军,四十出头。出生龙游的他娶了金华姑娘,把家安在山清水秀的琅琊。
馄饨好不好吃,馄饨皮很关键。他家馄饨皮,薄如蝉翼,却又韧性十足,隔着手机能扫出二维码,甚至能像纸一样被打火机点燃。馄饨放到锅里,大火烧十五秒钟左右,即可出锅,圆润饱满,鲜而不腻,清而不淡。
1童年,与馄饨结缘
小时候,夏胜军最喜欢到舅公那玩,因为舅公有一门做馄饨的祖传手艺。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各地经常有物资交流会,舅公就会挑着馄饨担去赶集。一角钱一碗。由于他们的馄饨皮薄,下锅后熟得快、味道好,担前的人总是很多。
夏胜军有空就会跟在他们的后面。他嘴甜,又机灵,帮舅公吆喝,还真拉来一些生意。他有时也当当下手,把客人吃完的碗收起来,等舅婆空下来洗。
夫妻俩忙碌一天,数数那些碎票子,竟然有二十块左右的利润,比那时店员一个月的工资还高。
为了多赚些钱,舅公也会去比较远的村庄交流会。赶集时,他们风餐露宿,赚的是辛苦钱。由于馄饨担很重,一般女人是吃不了这种苦的,所以舅公没有把手艺传给女儿。
夏胜军喜欢吃馄饨,对舅公的手艺也很感兴趣,遇到节假日,他时常跟去学,顺便帮帮忙。
2万顷良田,不如薄技在身
初中毕业后,夏胜军就跟着舅公学起了做馄饨的手艺。揉面粉、饧面粉等,一道道工序费力又费时间。在舅公身边,他学到了不少东西。
本来,他也想自立门户,开个馄饨店。但那个时候,机器制作的馄饨皮已出现在市场,对他们这些手艺人的冲击很大。
二十岁的年纪,本来就有很多的梦想与期盼,加上生意渐渐萧条,夏胜军想着,不如出去闯一闯。他做过生意、进过工厂、当过司机,既赚过钱,也亏过钱。
不知不觉到了不惑之年。有一天,夏胜军吃着别人摊位上的馄饨时,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对了,童年的味道。
他是一个追求味觉完美的人,更何况儿时的馄饨味道刻骨铭心。于是,他试着开了一家馄饨店。没想到,纯手工艺使他生意兴隆。为了重现几十年前的味道,他不放鸡精、虾皮、紫菜等东西,把土葱与榨菜切得很细,放入猪油,选用里脊肉,手工剁一个小时以上,然后把馄饨放在碗里。这样原汁原味的馄饨,让人的味蕾得到满足和享受。他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3因为热爱,所以执着
空闲的时候,他也经常去别人家的馄饨店品尝。甚至专门到江苏,江西等地,在品尝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江西有个纸皮馄饨,像竹膜一样,薄而透明。他就回家琢磨,反复试验,让自家的馄饨皮更薄了。
夏胜军重操旧业已经五年了。过了二十年,兜兜转转又重新干起这行。现在的他比从前耐心和专注多了。揉面、饧面、擀皮等过程是很累的,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如果不是专注和爱好,这过程是煎熬的。
夏胜军也曾收过徒弟,是他的表弟。一开始小伙子也是雄心勃勃,豪情满怀,然而坚持了两个月,实在受不了这个累,还是逃离了。夏胜军理解他,就像理解年轻时的自己。
现在的他觉得自己很幸运,能重拾爱好,在辛苦中找到乐趣。虽说不能发达富有,但也能衣食无忧,按自己的节奏,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开个小店,欢度余生。
他还想到外省更多地方学习、借鉴,希望自己精益求精。常言说得好,“一招鲜,吃遍天”,他希望自己传承好这百年手艺,我们也期待他能做出更美味的馄饨。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