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开展了“千万工程‘二十年’”系列报道,看见了很多村庄发生的巨大变化,现在,中心记者对竹马乡下张家村进行了蹲点回访,带大家再一次感受大力推进共同富裕下的村庄幸福生活。
1
党建引领夯实共富基底
改革开放以来,下张家村在党支部书记、全国劳模钱瑞华的带领下,以劳模精神、创新精神为动力,以“千万工程”为引领,以茶花产业为特色,走出了一条“一劳模一花一节,一村一品一业”的强村富民之路。
下张家村坚持党建引领村庄多面发展,立足金华茶花品牌优势,成立婺城区竹马乡茶花协会党支部,发挥党建红色引擎作用。村支书担当领头雁,党员干部联邻帮户,建立一对一结对制度,形成“党员带群众、老户带新户、大户带小户”的党群帮扶模式,同时,开设茶花产销经验分享课堂,党员率先示范,先富带后富,不断扩大规模竞争优势,将花木种植销售业务拓展至全国,花木销往上海、江苏、安徽、河南等20多个省市。
近年来,下张家村先后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浙江省民主法治村等荣誉,2022年更是获评浙江省未来乡村、浙江省清廉村居建设示范村、浙江省数字社会系统“最暖家园”,实现了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生活甜美和美,从改革开放前一穷二白的贫困村成为了现在全国闻名的共同富裕示范村。
下张家村以党员捐赠、村民自筹、乡贤筹集等形式建立共同富裕发展基金,基金管理设立理事会、监事会,制定章程,规范程序,募集资金主要用于茶花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居家养老、群众帮扶等方面。
二十年来,下张家村瞄准花木产业主攻方向,催开“金茶花”,结出“共富果”,乡村振兴工作打开新局面、迈上新台阶,强化党建引领发展,以高质量党建统领资源共享、产业共促、项目共建、人才共育、村民共富,形成景观苗木“百花齐放”的良好发展局面。
2
一朵花富了下张家
1975年,现任下张家村党支部书记钱瑞华退伍回乡,47年间,他带领村民们积极探路促增收,也获得过多项荣誉:全国劳动模范、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乡村振兴带头人“金牛奖”、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最美林业人、浙江好人……钱瑞华的精神深深影响着下张家村的村民们。
钱瑞华说,他刚到下张家村时,村里大部分人都外出打工,很少有人打理田地。而在一次次试错后,钱瑞华发现了花卉苗木的商机,于是,他怀揣着大胆、超前的想法在村里先行先试。1985年,他试种了半亩地的茶花,赚了五六千块钱,“我也害怕再一次让村民们失望,所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万一失败了也只有我自己失败,结果赚到了钱,我终于看到了希望。”接着,他开始带领村民们种植茶花等花卉苗木,到上世纪80年代末,原来的负债村,走出了十多个万元户,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村”。
1993年,竹马乡被农业部授予“中国茶花之乡”,茶花种植规模越来越大,种植技术日渐成熟,知名度越来越大。2003年,浙江省全面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打造美丽乡村,也是这一年,在钱瑞华和村两委的积极推动下,国际茶花物种园正式在下张家村落成。下张家村因此打开了国际市场,第十六届国际茶花节在下张家村隆重举办,26个国家,300多位外宾,数万游客前来参观游览。2008年,下张家村全村村民存款总额达到1亿元,从“万元村”晋级为“亿元村”。截至2023年,下张家村已经连续承办了14届金华市茶花节,以花为媒,以节促销,凭借茶花产业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3
共创共富携手向未来
在村民们眼中,钱瑞华是“领路人”,他超前的思想、长远的眼光为下张家村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他用47年如一日的真情付出,成为了村民们心中任劳任怨的“黄牯头”。村民说,他们都向钱书记学习,学习他身上艰苦奋斗、敢于奉献的劳模精神。
而在钱瑞华看来,下张家村的成功离不开村民的配合,这里的村民民风淳朴、勤劳能干、讲究信用,在茶花产业带动当地富裕之后,村民们的文明程度、生活素质都进一步提高,邻里和谐,有竞争精神,也有互助精神。同时,他认为下张家村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党建引领。2012年,下张家村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村级茶花协会,村两委充分发挥“党建+协会”作用,使全村96%的村民都参与、从事茶花产业,助力共同富裕。
经过多年的发展,下张家村在探索共富道路上,对标未来乡村建设要求,完善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妇女儿童驿站等阵地建设,切实发挥各个阵地服务功能,常态化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村容村貌以及景观节点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未来,下张家村也将立足花木资源优势,着眼区域协调联动,继续强化党建引领,擦亮“中国茶花之乡”的金字招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奋力绘就幸福下张家的全新图景。
记者手记
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先做到“共同发展”。近年来,下张家村以党建为引领,创新强村富民产业发展思路,推行“茶花争艳、共创共富”行动,实现“一村一品”联盟组团式发展,持续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发挥自身优势,带动村庄整体增收致富。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