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文化教育

邵诚民:追寻曾祖足迹, 讲述一代报人邵飘萍的故事

2024-06-21 08:48:05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张苑

  (左)邵飘萍(中)女儿邵乃偲(右)夫人汤修慧,摄于上海

  1919年,邵飘萍在北京

  金华市浮桥街89号邵飘萍旧居陈列馆

  记者张苑

  书香婺城

  每一座城市都有独属于它的文化读本。这片土地上,是谁燃起了第一缕炊烟,谁砌了第一块墙砖,又是哪年哪月有了这如许多的礼俗风化,又因了何许契机有了鸿儒论道的旷世奇遇?婺城融媒携众地方文化学者,以一个人、一本书,解锁婺城文化的一个面,带领读者循着书香读婺城。

  

  百年前,有这样一位金华青年——他以笔为刀,锋利直指旧势力的心脏,唤醒沉睡的民众,唤醒时代的觉醒。他以墨为镜,清晰映照时代的风云变幻,见证历史的沉浮,见证民族的抗争。他以血为誓,坚定捍卫新闻的自由,献身于理想的追求,献身于真理的探寻。他笔下有声,字字铿锵,揭露社会的黑暗,为真理发声,为正义呐喊。他心中有光,照亮前行的道路,为正义指引方向,为信念照亮未来。他身后有影,留下不灭的传奇,为历史铭记,为后世传颂。他就是一代报人邵飘萍。百年以后,他的后人追寻他的足迹,从卷卷青史到亲友口述,点点滴滴拼凑出一个有血有肉、更加鲜活的邵飘萍,写成了长篇文学传记《邵飘萍传》。本期“书香婺城”邀请邵飘萍曾侄孙邵诚民,带领读者瞻仰邵飘萍“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传奇人生。

  邵飘萍原名新成,又名镜清,后改名振青,字飘萍,浙江东阳人。他是一个寒儒家族的后裔,出生于金华市区(原金华县)东市街鼓楼里谯楼巷芝英考寓,祖籍东阳市(南市街道大联紫溪村人),家族中有参与太平天国运动的祖父邵煜光,其父邵桂林是一位清末秀才,因生活所迫及当地土豪的嫉恨,于1884年腊月底携家迁往金华。

  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邵飘萍自幼饱读诗书,14岁时便考中秀才。1902年7月,他考入浙江高等学堂(浙大前身),学制六年(即预科三年,正科三年),文科毕业。在这里,他广泛阅读,模仿梁启超的新文体,为《申报》撰写通讯文稿,不久便被聘为特约通讯员。1908年秋毕业后,他回到金华,先后在金华中学堂(现金华一中)和长山书院任教,传授国文与历史。

  晚清之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浙江,孕育了一批思想前卫的知识分子,如汪康年、宋恕、汤寿潜、章炳鳞等。他们通过创办学会、报刊等方式,积极宣传维新思想,为时代的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邵飘萍在杭州求学时便对新闻事业抱有极大热忱。1911年,辛亥革命的浪潮席卷中华,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一个新的时代破茧而出。随着《临时约法》的颁布,言论自由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报刊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此时,邵飘萍已积累了丰富的新闻通讯经验,金华的狭小舞台已无法承载他办报的雄心壮志。于是,他毅然辞去教职,重返杭州,与杭辛斋一拍即合,共同创办《汉民日报》。杭辛斋负责经营,邵飘萍则担任主笔,开启了他作为职业报人的辉煌生涯。此后,邵飘萍以“振青”为笔名,发表了一系列犀利的评论,抨击时弊,崇尚爱国,展现了他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进步思想。然而,这样的直言不讳也给他带来了牢狱之灾,短短三年内,他三次被捕入狱。1914年,即民国三年,《汉民日报》因“诋毁中央”“包庇乱党”的罪名被查封。

  

  同年,邵飘萍再次被捕,幸得妻子汤修慧机智营救,才得以出狱。在故乡休整一段时间后,他再次踏上杭州的土地。面对所谓的“民国”,邵飘萍心中充满了怀疑和忧虑。为了躲避袁世凯的继续迫害,他选择东渡日本,入读法政学校,继续深造。

  在日本,邵飘萍并未放弃“新闻救国”的理想。1915年,民国四年,他与同窗潘公弼共同创办了东京通讯社,将东京的见闻,尤其是“二十一条”的真相,传递回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加速了袁世凯政权的倒台。

  年底,邵飘萍回到上海,为《申报》《时报》《时事新报》等报纸撰稿,用笔名“阿平”发表反袁评论,引发了舆论界的热烈讨论。1916年,民国五年,邵飘萍受《申报》聘任,成为驻京特派记者,与黄远生共同负责“北京特别通讯”。面对北京报业的萧条和舆论的冷漠,他决心改变这一现状。同年8月,邵飘萍在北京南城珠巢街寓所创办了第一个由中国人开办的“新闻编译社”,每晚七点向各大报馆油印发稿,主要内容为采编国内外时事新闻,尤其注重独家新闻,揭示了北洋政府的政局真相和各派势力的勾心斗角,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民国六年(1917年),邵飘萍针对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争”,开展老辣独到的采访,揭发了北洋军阀政府的斑斑劣迹,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由此,邵飘萍创办的“新闻编译社”,打破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通讯垄断,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己的话语抗衡力量。

  民国七年(1918年)10月5日,《京报》问世。这是邵飘萍独立创办的报纸,标志他的报人生涯迈向了新台阶。邵飘萍创办的初衷是“公平真确”“铁肩棘手”,他指出:这张报纸,是“供改良我国新闻事业之试验,为社会发表意见之机关”。他主张报人应该发挥自己的天职,伸张正义,铲除社会不公,矛头直指黑暗的北洋军阀。《京报》创刊不久,就因为其新闻多、内容丰富、真实客观等特点,一度热销。

  

  民国八年(1919年),《京报》被北洋政府查封,邵飘萍再次遭到通缉,流落日本。民国九年(1920年),段祺瑞政府垮台,邵飘萍从日本回国,重新办理《京报》。

  邵飘萍深感中国教育之弊端在于“官办而非民办”,他极力主张教育的独立性,认为教育是“治本之策”。同年,针对蔡元培的改革,他撰写了《最高学府不易成畸形》一文,对北京大学近年的改进给予了肯定,同时指出了理科办学的不足,呼吁校方挽救其畸形之倾向。邵飘萍虽自谦为教育门外汉,但其对教育的深刻见解,无疑为北大乃至中国学术界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这一年,邵飘萍更是投身于中国的新闻教育事业。他与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校长室秘书徐宝璜商议,在北京大学开设新闻学研究会,并亲自担任教授。邵飘萍注重新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编写的《新闻学总论》《实际应用新闻学》两部专著,成为我国最早的新闻学专著之一,为中国新闻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民国七年(1918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任管理员,期间与邵飘萍来往密切。青年时期的毛泽东热爱报业,曾经参加过新闻研究会,邵飘萍的讲课使毛泽东深受感动。邵飘萍十分注重理论的实践意义,这对毛泽东后来领导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给予了很大启发。新闻研究会对培养毛泽东、谭平山、高君宇、罗章龙等先进革命分子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亲自批文:确认邵飘萍同志为革命烈士。

  谈及撰写《邵飘萍传》的初衷,邵诚民回忆说:“在我9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对我说,一代报人邵飘萍就是我的四曾祖父,并希望我将来能为邵飘萍写一本书。听了父亲的话,当时我为之震撼,也为之自豪。自那以后,也萌发了一定要为我的四曾祖父邵飘萍写一本文学传记的心愿。叔叔邵寿生知道我的打算后就鼓励我,并把他从邵家年长的老人申阿鸾、邵伟处了解来的有关邵飘萍的珍贵资料交给我。在我收集有关邵飘萍资料的过程中,我还得到了邵惠庆、邵永星、吴兆德、邵宏春、邵润宏、邵根宏等邵家老人的热情鼓励和帮助。他们把有关邵飘萍的少年时代、青年时代的情况告诉我,为我写作本书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对邵飘萍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全国各地相继出版了有关邵飘萍的书。在欣喜之余,我也发现了一些颇为遗憾的问题,有的把邵飘萍的出生地搞错了,也有的把邵飘萍所生的二子三女,写成了三子二女,更有的把邵飘萍所接触过的人物弄错位了,失去了历史的本真面貌。为此,作为邵家的后人,我深感责任在肩,有必要以负责任的态度,把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敢爱敢恨的邵飘萍展现在人们面前。”伴随邵飘萍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一个鲜活的形象跃然眼前。邵飘萍那种探索真理、不事权贵、不畏艰难的精神激励着邵诚民完成此书的写作。

  邵飘萍一直受到人民的尊敬和怀念。故乡金华的人民为纪念他还在婺州公园塑立了半身铜像,并于2007年5月、2016年5月先后修缮了位于市区旌孝街362号邵飘萍故居和市浮桥街89号邵飘萍旧居陈列馆,现旧居陈列馆己向市内外人民开放。

  【学者简介】邵诚民,男、中共党员,1979年开始在省内外报刊发表文学作品,作品散见于《东海》《西湖》《浙江日报》《北京法制报》《广西南国诗报》等报刊。著有诗集《人生不是梦》《送你一束玫瑰》,文学作品集《七彩人生》《有情岁月》、长篇文学传记《邵飘萍传》等。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金华市作家协会办公室主任、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顾问等。邵飘萍曾侄孙,邵氏第34世、景溪公文常元房第11代孙。

  【推荐书目】《邵飘萍传》,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邵诚民著

责任编辑:许珂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