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地里长庄稼,“艺术乡建”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
何为“艺术乡建”?乡建是载体、艺术是赋能,目标是让广袤的乡村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齐头并进。近年来,浙江积极引导社会文艺力量和艺术家参与乡村建设,探索艺术共建模式,助力乡村振兴。许多村庄与艺术来了一些有趣的碰撞,由外而内美了起来。
距离市区10多公里的婺城区雅畈镇汉灶村,已有2200多年历史,因汉代灶烧制陶而得名,《金华县志》也有记载:“汉代婺州古窑址坐落在今雅畈镇汉灶村。”
每周一期的乡村剧场,主题多元的乡叙读书会,形式多样的文化市集,各有特色的艺术小院……汉灶村的“艺术范”引来众多游人。不久前,“汉灶模式”入选浙江省“艺术乡建”典型案例。
1乡村剧场,点燃村民夜生活
在汉灶村,有一棵高大的樟树,枝干虬曲,葱茏苍翠。村里人说,它已经在这上千年了,大家称为“樟树娘娘”。密密的年轮里记录着无数动人的故事,也见证着这片古老土地的过去与现在。
汉灶村的“艺术乡建”,似乎绕不开这棵樟树。森森绿叶,撑起一片荫凉,也庇护一方村民。
夜色一点点降落,拂过树林的微风送来阵阵蝉鸣,樟树下,奇妙欢快、名副其实的“仲夏夜之梦”开始酝酿。这里,是汉灶村的乡村剧场。自6月下旬开始,每周一晚,乡村剧场如期上演。
独唱、合唱、舞蹈、婺剧、道情、魔术……舞台上,各类节目轮番登场。演职人员有本村村民,有小星球艺术团,也有外来艺术团体,大家盛装出席。台下,新老村民、周边村民、外来游客欢聚一堂。
乡村剧场启动之初,特意举办了启动仪式,婺城区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金华市星焕传媒有限公司、金华市婺江之声歌友会、金华市老兵演唱团、婺城区桃花盛开婺剧团、金华市婺城区琴音舞韵艺术团六家文艺社团签约加盟,助力乡村剧场。
乡村剧场的打造者是婺城区文联、雅畈镇文联、汉灶村文联和雅畈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承办方是金华市小星球公益协会。去年12月,小星球公益协会在汉灶村打造“小星球会客厅”,是金华首家主动进驻农村做公益的社会组织。在汉灶村,小星球公益协会致力于推动乡村发展,关注乡村文化建设。小星球公益协会会长韩佳纹是汉灶村媳妇,她觉得,公益可以是多元的。
“‘艺术乡建’并不是一时的下乡‘送文化’,而是要长期‘种文化’。”韩佳纹说,3月底,她就有了打造一个乡村剧场的想法。婺城区文联主席沈根新不仅认可了这个想法,还帮忙献计献策。比如,剧场的选址就在千年古樟树下。这里,是村庄的中心,是村民们爱来的地方。剧场的设计,也充满乡土特色。舞台不大,6米长、6米宽,利用当地材料和传统工艺建造而成,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沈根新说,乡村剧场不用大,但必须有乡土气。
在筹备演出活动时,区、镇、村及小星球公益协会的相关人员深入调研村民需求和意愿,确保演出内容符合村民口味。小星球艺术团参与每场的演出,同时,积极邀请村民加入剧场表演和志愿服务活动,让村民成为乡村剧场的主人翁。
第一次演出是在6月22日,开演前,韩佳纹有些担心,担心天气,担心没人来。晚上7点,灯光打亮,音乐响起,天气预报里的雨没有下,晚风徐徐,村民们陆陆续续从家里赶来,有的还自备小板凳。
“还有节目吗?”“下次表演是什么时候?”演出结束后,村民们意犹未尽。于是,第二场、第三场、第四场,大家的积极性更高了。第三场演出,金华道情的省级非遗传承人胡云钱带领的金华积道韵美演艺团来了,奉献“道情书场”演出活动,让村民在欣赏文艺节目的同时,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当然,就像沈根新说的,开展“艺术乡建”的过程中,不能脱离村民。村里的妇女、儿童、老人,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以成为乡村艺术家。村妇女主任傅美珍带领的村舞蹈队成立已有14年,乡村剧场也成为她们的新舞台,傅美珍说:“我们积累了上百个舞蹈节目,每一次乡村剧场的表演,大家都抢着上。”
7月21日的演出中,出现了一名小孩。有意思的是,这两天韩佳纹陆续接到了10多个村民的电话:“我家娃娃也有才艺,能不能上?”韩佳纹对此很欣喜,她说未来会有更多村民登上舞台,因为村里的乡村艺校即将对村民开展文艺与健康的课程培训。
2群贤毕至,新村民带动新风尚
汉灶村散落着重新整修过的老房子,形态雅致,意趣横生。只在工作日营业的咖啡店老板娘璐璐,做一手好糕点,冲一手好咖啡,传递乡村生活的美好;百年老建筑与现代园林完美结合的归零院子,除了能聚餐,还能住宿;周姐热爱生活,她将老房子打造成让人艳羡的乡居小院;素心一边提供手工扎染,一边见证着乡村的发展……村中,已经有20多位艺术家入驻,他们是新村民,也是文艺村民。
这些新村民中,有一位叫桑洛的作家,扎根汉灶村两年,打造了一间名为人间浅睡的书院,也与小星球公益协会联合创办了乡叙读书会。截至目前,读书会已举办59期,吸引3000多人次参与。
读书会的形式多样,地点可能在人间浅睡书院,可能在婺州斗牛文化馆,也可能在那棵大樟树下。比如最近的第59期,是一场民谣诗会,汇聚了众多朗诵家、诗歌与民谣爱好者,大家通过朗诵、弹奏、演唱等形式,深入探索诗歌与民谣的艺术魅力;第56期读书会围绕张爱玲作品,参加人员穿着各色各款的旗袍,在阅读中享受生活之美;第51期读书会由沈根新主讲《人生即修行》,大樟树下大家戴着草帽,关于家风家训,村民们也听得津津有味……
村里的读书会,有人来吗?事实证明,只要办得有意思、有意义,就有人。
桑洛说,读书会前两期是他主讲,之后,越来越多的大咖加入。有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陈人杰、陆春祥,有本土知名作家王晓明、李英、洪铁城、周国良,有文史专家金中粱、吴远龙,还有各行各业的专家等。“大家都是义务讲课。”桑洛说,乡叙读书会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弘扬金华本土文化,聚集爱书之人围绕主题分享读书心得,交流思想,以书会友、以文化人,逐步让读书成为乡村的一种生活方式。
如何让文化进入村庄,如何把阅读分享给村民,是桑洛思考的重点问题之一。他觉得,乡村需要阅读。“有两位老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每当有读书会时,桑洛总是会在人间浅睡书院的门口放一张介绍海报,大门敞开,欢迎村民们随时走进。有一次,一位老人抱着孙女来听讲座,指着小院说:“这是全村最好的房子,里面放了最多的书,有最好的老师来上课。”还有一次是陆春祥讲课,有位80多岁的老人听得认真,中午,老人的儿子来喊他吃饭,他摆摆手,说要听完再回家。桑洛说,他看到了村民的淳朴和对文化的尊重。
近年来,浙江积极推行“文艺村长”制度,致力于文化艺术的乡村普及与融合。去年,桑洛担任了汉灶村的文艺村长,有了多重身份——参谋员、组织员、辅导员和宣传员。桑洛利用各级媒体平台以及个人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系列描绘汉灶村美景与风情的文章和图片,在互联网尽显汉灶村的魅力。
在汉灶的两年多,桑洛倾注情感,撰写了《一院子的时光》和《总有一缕光照耀你》两本散文集,描绘了汉灶的风土人情和独特的“小院生活”。未来,桑洛计划再续新篇,创作一本非虚构文学作品,聚焦汉灶山乡翻天覆地的巨变,用文字记录下这个小村庄在文艺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的足迹。
3 “五有”模式,实现艺术与乡村双向奔赴
不管是乡村剧场、乡叙读书会,还是斗牛活动、婺州窑体验,抑或是每逢重大节日出现的“汉风雅韵”文化市集,都是“汉灶模式”中乡村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灶村的“艺术乡建”与很多地方不同,在几乎没有政府资金投入的情况下,靠着一大群人围着共同目标一起干出来的。乡村创客群体、文艺社团群体、乡村公益团体、本村村民群体有机融合,齐心协力,焕发出汉灶村“艺术乡建”的生机活力。
很早之前,村民何伟林、何林科、何旭东等就开始谋划,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将村里的危房修整一番。“组织村民开了好几次会,让有钱人帮助没钱的人。”何伟林规划,修好的老房子可以开饭店、民宿、咖啡馆,他只是想把老一辈留下的好东西,留给下一代、下下一代……时间一晃七八年,比何伟林他们预想的要久,但结果是好的,村子陆续得到很多艺术家和年轻创业者的青睐。后续,又是依托艺术家和创客的带动,有效激发了更多村民的自主意识和内生动力,这两年,大家参与“艺术乡建”的热情高涨。
2023年11月23日,在市、区两级文联的引导推动下,汉灶村文联成立,这是金华市首家村级文联。汉灶村党支部书记傅国松任村文联主席,入住的文艺家及创客、本村文艺爱好者等40余人为会员。
汉灶村的“小”文联积极运作,充分调动基层文艺工作者、文艺爱好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文艺活动不断增多。经市、区文联引荐,金华市作家协会市直协会、“大堰河”编辑部、婺城区政协活力文体委员工作室、金华市政协文艺界别委员履职实践基地等先后入驻汉灶,有效扩大了汉灶村的朋友圈。同时,在市、区两级文艺家协会和雅畈镇政府的助力下,先后在汉灶组织数十次采风、写生、作品研讨、图书捐赠、艺术展览等活动。
关于“汉灶模式”,沈根新解释,是在市—区—镇—村四级文联的联动助力下,汇聚多方力量资源,打造乡村系列文化场景,开展乡村系列文化活动,打响“汉风雅韵”文化市集特色文化品牌,探索出的有组织、有场所、有业态、有载体、有品牌的艺术乡建“五有”模式。
“艺术乡建”为这个小村庄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在无声中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生活。它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传统与现代,让古老的乡土文化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焕发出别样的光彩。通过艺术的介入,乡村不再只是远离尘嚣的避世之所,而是成了一个充满创意与灵感的舞台,让每一个到访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源自土地深处的温暖与力量。
“汉灶模式”为“艺术乡建”提供了新思路、新样板,也证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灵魂,它让乡村拥有了讲述自己故事的能力,也让外界听见了来自田野的悠扬歌声。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