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夏月秋:甘当乡村教育“铺路石”

2024-10-09 09:28:37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马晓芬

  编者按:记录平凡人的故事,也就是记录我们这个时代。

  75年前,美丽的新中国成立了。也有无数的人,在这一年迎来新的生命。他们与新中国同龄,与新中国共同成长,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发展的亲历者。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本报推出“我和新中国共成长”系列报道,邀请来自各行各业的干部群众,讲述他们亲历新中国成长的故事。其中,有一直追求纯朴山歌梦想的非遗传承人,有下山移民迎接新生活的村民,有在大山深处一心为民的老支书,还有从教数十载的教育工作者……每个普通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在每个故事中我们都能看到他们面对生活的乐观和心中对未来的希望,还有每个人身上的“中国梦” 。

  【人物小贴士】夏月秋,女,1949年7月出生于婺城区长山乡长山三村,现居住于城东街道青春路社区。从一所村办小学的民办教师,到乡中心小学的公办教师,到学校的校长,经历过复式班教学、考上师范逆袭、素质教育探索的岁月,她的身上有着很多时代的烙印。她说,34年从教经历难忘,75年人生没有虚度。

  “树要根好,人要心好”

  1949年,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却是中国历史翻开新篇章的重要年份。

  这一年,我在一个大家庭中出生了。父母生了10个儿女,养活了6个,我是家中的第9个。我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觉得自己比姐姐哥哥都幸运。

  但是面对着连年战争留下的满目疮痍,老百姓的生活仍然举步维艰。小时候家里穷,缺衣少食,大家经常饿肚皮。不过,即便生活苦,父亲还是经常说,树要根好,人要心好,做人要做善良的人。母亲告诉我,帮别人就是帮自己。向上向善的家风,吃苦耐劳的家教,深深影响了我。

  1966年初中毕业,我本来想考高中,却因“文革”而失学。回到村里务农后,我也没有消沉,迅速投身火热的农村建设中,先后当过民兵连副连长、粮食保管员、出纳,一天挣7个工分,能为家庭分担不少。

  “不管怎样,一个也要认真教”

  公社里的文书看我能吃苦,又为人和善,就推荐我去当民办教师。1971年2月,我到长山乡东陈村的村办小学报到。11个学生,5个年级,在一个教室上课。有的年级只有1个学生,有的2个,有的3个……我下定决心,不管怎样,一个也要认真教。

  这种方式叫复式班教学,简单说就是,同一堂课上,先给一个年级的学生上课,让其他年级的学生预习或做作业,其他以此类推。复式班教学,虽像打仗一样强度大,但却是当时应对师资缺乏的有效办法。

  接着,我到长山乡石狮子头村的村办小学教书,负责一至三年级的复式班教学。在这里,我学会了给学生打针、剃头。知道我会剃头后,村里老人们纷纷上门,找我剃头。我欣然帮忙,与父老乡亲的关系更亲了。

  后来,我又去了长山乡杨林村村小教书,调到长山乡中心小学教语文兼班主任,班上语文成绩始终名列全区前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教育事业迎来春天的年代。1982年,我幸运地赶上了民办教师考师范的好时候,开始了逆天改命之旅。我在抓好教学的同时,争分夺秒地复习备考,白天耕耘讲台,晚上挑点夜读,终于考进衢州师范学校。

  在师范学校,我如饥似渴地学习,每个学期都是“三好学生”。学校每月发9元9角饭票和菜票,还有2元5角补贴,解决了生活所需。这段学习时间虽然只有两年,却是我作为一位教师的真正起点。

  1984年,我被分配到蒋堂镇中心小学教书,内心充满了阳光和喜悦。第二年,我当上学校教导主任,并教毕业班语文,成绩始终是全区第一。

  “要办就办最好的农村小学”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中国教育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期,素质教育这个名词开始流行起来。

  1991年,我受命担任蒋堂镇中心小学校长。上任伊始,我就有个想法,要办就要办一所最好的农村小学。向城里优秀学校看齐,学校要办出特色,学生要注重个性发展,走出一条素质教育的路。

  头一件,学校成立了全市第一所少年警校。学生安全,对学校是千分之一,但对家庭是百分之百。成立少年警校后,在我担任校长的11年里,学校没有出过任何安全事故。

  第二件,科研兴校强师。学校成立了科研室,对每位教师要求,每学期一篇论文,每年一个课题。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年轻教师,每周完成2张毛笔字、5张钢笔字、5张摘抄,在职进修大专本科。

  第三件,特色育心育人。学校建立少先队,开展环保教育,率先在课间操时跳集体舞,开展暑假夏令营,举办免费兴趣班,推广普通话。这些对当时乡村教育而言,都是新鲜事物。

  办学的四梁八柱立起来了,教学环境也要跟上。1998年,在我四处筹集资金下,学校建起了第二幢教学楼。这是一幢四层楼房,拥有各功能室,18个教室,基本满足教学需求。

  学校发展蒸蒸日上,教学质量更上层楼,但我发现,老师们的体检单上,很多都有胆囊炎。问过医生,才知道,是长期不吃早饭的后果。学校经商量,率先在食堂为老师提供早饭,我又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从1984年至2002年底,我在蒋堂镇中心小学度过了19个春夏秋冬。在这里,我一心一意扑在教学上,当上校长后又全心全意办校,让一所不知名的农村小学蜕变为浙江省乡村教育的一面旗帜。

  对这个充满活力的时代,我不负期望;对当地父老乡亲,我没有愧疚。但是,一双儿女没时间管,这成了我唯一的遗憾。

  “抬起头来,办一所爱的学校”

  2002年底,我受命担任区里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当时,我就告诉老师们,我们要抬起头来做人,办一个民工子弟爱的港湾,办一所爱的学校。

  去之前,我知道这里的学生生活困难,但实际家访后,他们的生活条件还是突破了我的想象。有一次家访,我看见学生的全家挤在一个工棚里,这个家庭有3个男孩在我校上学。我鼓励他们的父母,你们让孩子上学,已经是超前思想了,要坚持下去。

  有的学生连每月50元的餐费也交不起,学校筹集资金,想方设法让孩子吃得饱、尽量有营养。民工家长的下班时间迟,学校就开设免费托管班,家长什么时候来接,老师什么时候下班。

  刚接手时,学校里只有140名学生,第二年就招到400多名学生,到最后600名学生全部招满。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工子弟学校合并掉了。

  退休后,我又于2007年12月担任区退教协会会长、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区教育局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为着“一老一小”的事忙碌,参加宣讲团,发挥余热,贡献力量。

  34年从教岁月,如白驹过隙;75载人生,如沧海一粟。我始终坚持这样一句话,人要不断确定目标,不断向自身挑战,不断鞭策自己努力向前。只有这样,才能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所有的梦想都一一实现。

  【记者手记】夏月秋是幸运的,她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走上民办教师岗位,搭上考师范的班车,在素质教育的东风中探索乡村教育。每一程,她都走得很坚实,步履铿锵,意气风发。究其原因,有时代的造势,有机遇的眷顾,更有她一以贯之的努力。我想,这也正是普通人能从她身上汲取力量的地方,每一份努力都不会被辜负。

  (口述:夏月秋整理:马晓芬)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