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傅连枝:扎根故土 筑梦山乡

2024-10-11 10:10:15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方 婕

  编者按:记录平凡人的故事,也就是记录我们这个时代。

  75年前,美丽的新中国成立了。也有无数的人,在这一年迎来新的生命。他们与新中国同龄,与新中国共同成长,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发展的亲历者。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本报推出“我和新中国共成长”系列报道,邀请来自各行各业的干部群众,讲述他们亲历新中国成长的故事。其中,有一直追求纯朴山歌梦想的非遗传承人,有下山移民迎接新生活的村民,有在大山深处一心为民的老支书,还有从教数十载的教育工作者……每个普通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在每个故事中我们都能看到他们面对生活的乐观和心中对未来的希望,还有每个人身上的“中国梦” 。

  【人物小贴士】傅连枝,男,1949年9月出生,曾连续29年担任塔石乡东店村村支书,还当了38年的赤脚医生。如今75岁的他,已退休在家多年,闲来欢喜坐在廊桥看着游客来来往往,享受山乡故土特有的宁静与悠闲。

  我叫傅连枝,今年75岁,我在新中国成立那年出生,成长、工作以及退休后的岁月几乎都在婺城西南一隅的塔石乡东店村度过。

  以前,我背着医箱走遍了乡里的角角落落,见过东店村落后封闭的样子。如今,我们村环境优美,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村里有人生病到乡卫生院很方便,也不需要为生计劳碌奔波,甚至还端起了“旅游碗”,吃上了“生态饭”,这都要感恩党和国家好政策的一路引领。

  从赤脚医生到家庭医生

  东店村距金华市区约55公里,人口只有四五百人,四面环山,古越溪穿村而过,村居民屋沿溪依山而建。

  比起当村支书,我当赤脚医生、乡村医生的“工龄”还要长得多。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应对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国家挑选了一批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年学医,我很幸运被推荐了。这一干,就从1970年干到了2008年。

  虽然是医生,但在当时是没有固定薪资的,家里的田地也还需要耕种,所以我也被称作“赤脚医生”。

  最开始,大家白天要上工,很多病人都需要我早上或是晚上出诊,尤其是农忙的时候,我时常要到田间地头去看病。那时候我背着出诊箱到处跑,里面装的药品也不多,一般只够治疗肚子疼、头疼、感冒等小毛病。

  到了1999年,国家对医生的执业资格实行准入制,我接受再培训,转为乡村医生,赤脚医生这个名称也就越来越少有人提起。

  同当年相比,如今的医疗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村民在家就能享受家庭医生的上门服务。塔石卫生院,设有10多个业务科室,硬件设施、医疗水平都在不断提升,加上逐年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让村民的就医环境越来越好,这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

  现在有村民看到我,叫我傅医生,我心里依然很自豪。

  笔架山下的希望

  从我家门口往对面山头看去,对面山锋形同笔架,所以我们村里人叫它笔架山。笔架山下,东店人崇学向善,认为读书才是走出大山的路。

  让读书的孩子们没有后顾之忧,是东店人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一路走来,我们经历了农村发展的三次重大转变。一次与土地有关。种地一直是东店人谋生的主要渠道,上世纪八十年代,村子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后,许多地块亩产比之前都有所提升,村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到了2006年,延续千年的农业税也被废除了。

  在1985年后,村里通了高压电,取代原来的小发电机,靠山吃山,林木经济在东店发展了起来,最鼎盛时期,村里有10多家锯板厂、30多户从事竹编生意,产品卖到了东阳、义乌,最远到东北地区。另外还有十五六家农户买了拖拉机做运输,当时全村经济收入突破了100万元,村里大学生数量也在那几年增长得很快。

  党和政府非常关心山区的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我还作为人大代表分别参加了金华县第九届和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了关于乡村建设的相关意见。

  后来,得益于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原来耗材高、污染重的锯板厂陆续退场,我们逐步将发展重心转移到“三产”,坚持绿色发展引领共富。村里办起蔬果专业合作社,种起蓝莓、猕猴桃等水果和多种有机蔬菜,还有上级部门与东店村结对,指导村集体用足用好上级政策,持续提高“造血”能力,帮助村民的经济生活节节攀升。

  有了经济基础后,如今,东店村大学生数量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有博士8人,硕士10人,还走出了一批人民教师,是远近闻名的“秀才村”。村里还陆续修缮修建了老校址学堂、学子馆、教师风采馆等,“读”“学”文化在持续发扬光大。

  有桥有路有生活

  小时候,我们村只有一座石拱桥,也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别说是开车进村,走路都只能走房前屋后泥泞的小道。

  都说要想富,先修路。1984年,我当选村支书后,第一件想要做的,就是把我们村的桥和路修好。通过多方争取项目资金,加上造桥修路本是村民的迫切期盼,很快我们就在当年修建了东店桥和上东店桥。1986年,又修了沿溪水泥路,大大方便村民的交通与生活。那些年,我们村党支部几乎年年都获县级先进。

  2000年后,不少村民都购买了小汽车,以前修建的桥和路渐渐不能满足村民的通行需求,于是我们对沿溪的水泥路进行了3次拓宽,设置了护栏,在2013年建造了对门桥,2016年村里又与苏坑村联合建造了和谐桥。

  而现在,桥和路对于村民来说,不仅仅是便利往来的交通要素,更是村民公共活动的空间。去年10月,我们把东店桥改建成廊桥,既可以为村民遮风避雨,也让桥变成了大家纳凉、集会、休憩的重要场所。今年,家门口这条水泥路改建绿道的项目已经完工,每天吃完饭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散散步,生活别提有多惬意了。

  【记者手记】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农村建设,到现在的乡村振兴等一系列举措,让东店村农民个体的命运随历史的变革而被改写,让许许多多像傅连枝一样的基层干部备受鼓舞,也更坚定了紧随党的领导,扎根故土奉献一生的决心。看到山区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他们对农村发展的未来更是充满期待。(口述 傅连枝 整理 方 婕)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