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记录平凡人的故事,也就是记录我们这个时代。
75年前,美丽的新中国成立了。也有无数的人,在这一年迎来新的生命。他们与新中国同龄,与新中国共同成长,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发展的亲历者。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本报推出“我和新中国共成长”系列报道,邀请来自各行各业的干部群众,讲述他们亲历新中国成长的故事。其中,有一直追求纯朴山歌梦想的非遗传承人,有下山移民迎接新生活的村民,有在大山深处一心为民的老支书,还有从教数十载的教育工作者……每个普通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在每个故事中我们都能看到他们面对生活的乐观和心中对未来的希望,还有每个人身上的“中国梦” 。
【人物小贴士】叶有加,男,1949年6月出生,20世纪90年代初因修建沙畈水库,下山移民至现在的婺城区蒋堂镇沙畈村。75年间,他从一位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的“山民”,转变成了在家享受儿孙满堂幸福的“新农民”。
我叫叶有加,小时候我家住在山上,家里很穷。1992年,因为市里要建设沙畈水库,我们从沙畈乡沙畈村搬到蒋堂镇,由沙畈、溪口、大立元、田甫、年坑5个村组建了新的沙畈村。一晃30多年了,沙畈村越变越好,我家的日子也越过越有滋味。
山上的日子:淳朴的村民给了我希望居住在深山,出门是山,抬头低头也是山。以前,靠山难吃山,每天在生产队辛苦挣的工分,也只够我们一家生存。
记忆里,在我3岁,哥哥6岁时,母亲就改嫁了,我是奶奶带大的。哥哥16岁去当了兵,而父亲一直都身体不好,40多岁已经不能下地干活,50多岁就去世了。
父亲去世的那年除夕,家里只剩下我一个人孤苦伶仃。别人家都是家人团聚,欢欢喜喜地吃年夜饭。而我只感到无比的落寞和无助,甚至一个人悄悄抹起了眼泪。
但总归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发展。
1977年,舅舅为我张罗了婚事。还记得当时结婚用的猪肉、粮食全都是问村里人借的。不然,光靠我生产队挣的工分,远远不够。除此之外,操办结婚诸多事宜也全靠大家帮忙。
婚后,儿女相继出生,家里终于开始热闹了起来。1980年,我们的生活迎来了重大转变,村里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们家按人头分到了两亩地,自己多干多吃,老伴在家还养了猪。等儿子长大一些,他也会帮忙拔猪草、砍柴、烧饭、照顾妹妹,一家人朝夕相伴、其乐融融,日子有了奔头我也更有干劲了。
移民下山:小家庭的幸福“奋斗史”
1992年,为了支持沙畈水库建设,我们整村离开了故土,迁移到蒋堂镇。水库开始施工后,我还承包了一些搭建工棚、道路施工等小工程,来保障一家人下山后的生活。
第二年,大坝开始蓄水,我用赚来的钱,造了现在我和老伴住的这栋三层小楼。我们的小家庭也开启了新的“奋斗史”。
刚开始,老伴负责照顾家里,我则四处打工,哪里修路造桥我就去哪里,一年到头四处跑,远的去过上海,和家人聚少离多。
一直到2003年,金华市木材市场由于城市发展需要,整体搬迁至开化村砖瓦厂旧址,毗邻沙畈村。我们村村两委主动对接市木材市场和开化村木材市场,利用新址区位优势及在山区经营林木特长,号召村民发展木材加工产业。
于是,我和老伴也开起了锯板厂,最早的时候只有我们两个人做,规模有限,后来儿子回家帮忙一起做,家里收入一年比一年多。
村里锯板加工的生意也越做越红火,最多时沙畈村有200多家锯板厂。但是,开办锯板厂的弊端也渐渐显现,村里随处都是锯末,噪声污染大,到处堆放着木板,脏、乱、差的环境卫生让人“喘不过气”。
2017年,随着婺城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沙畈村对村容村貌进行“大刀阔斧”的整治。厂关了,眼前的生意就没了,起初我也很为难,但看到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作为村民代表,我想我也得为了子孙后代的环境和村庄的长远发展出点力,所以后来村里对此事表决时,我表示了理解和支持。
锯板厂关停之后,村里的环境大变样,但山里人勤劳的本性却没变,在村两委的帮助下,很多村民做起了来料加工、商贸服务等工作,村里发展势头反而更好了。
三世同堂:日子过得平淡却美好
2009年儿子结了婚,次年我们就在村委会楼前又造了一栋四层新房。2010年孙女出生,2013年、2016年两个孙子也陆续出生,女儿女婿也过得顺遂,家里人气越来越旺,总是热热闹闹的。
不做锯板加工的生意后,儿子头脑活络、思路开阔,开始琢磨着做苗木生意,规模最大的时候,承包了七八十亩土地,注册过家庭农场,儿媳也一起帮忙,夫妻俩相互扶持着操持这个小家庭。
比较幸运的是,家里新房靠着马路边,店面出租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现在,我就在家打理打理菜园子,种点时令果蔬,自给自足,每天最重要任务就是接送孙子上下学,但老伴闲不住,不仅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平时还在市区学校食堂上班。
和老伴结婚快50年了,从青丝到白发,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但我们却基本没有红过脸。我们一家生活起居规律,没有不良嗜好,脾气心态也好,最重要的是我们知足常乐,所以家庭氛围很融洽。
每天,儿子一家都还是回到我们的老房子,起火烧饭,一日三餐,日子过得平淡却美好。
【记者手记】
通过叶有加三世同堂的一家,我们看到了沙畈村从刚下山的艰难,到初创业的不易;从转型的阵痛,到蝶变的精彩。放眼如今的沙畈村,就医、就读、生产、生活都非常方便,它是婺城区“下山安居创富”工程的典型案例,更是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新图景上生动的一笔。我们期待,在党的领导下,农村这方热土变得有生机、更美丽,农民这一群体变得有活力、更幸福。
(口述叶有加整理方婕)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