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面对面
我是2011年参加工作,先在金华市环城小学工作了五年,期间当了四年班主任和一年的大队辅导员。然后到金华市新世纪学校支教一年,又到白龙桥小学支教两年。2018年5月,因为婺城新城区教学资源扩容的需要,我被派到了婺城小学白沙溪校区,作为学校改扩建项目的负责人。三年时间,从征地开始到最后校区建设完成。2022年的8月,我援派道孚县教体局教研室担任教研室主任,负责全县的教研工作。从道孚回来之后,今年8月底到了新世纪学校。
记者:你选择教师行业的初衷是什么?
郭骥:我专业读的是小学教学。那时候想的是教师这个行业尤其小学数学,加减乘除,很简单的,上完课之后就可以做自己的事情,那时候就感觉小学老师是一个比较轻松安逸的工作。
记者:现在是不是感觉自己当初的想象太过美好了?
郭骥:是的。其实工作一年后我就觉得跟我刚入职时想的完全不一样,把数学教好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工作第一年,我发现一年级小孩子对20以内的进位加减法,尤其是退位减法感觉很困难。国庆放假,一个孩子在家里被父母要求每天练10张口算,他回校后交给我70张口算。当时这个孩子和我交流说,郭老师,数学跟语文一样,只要靠背就可以了。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帮助学生发展思维,如果用这样的方式来学习,那就是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不停地操练来代替理解,那数学的运用价值在哪?那时候我就知道了小学教学不是那么简单,之后就开始慢慢琢磨课堂教学,不是用我教你听这种短平快的方式,而是和学生一起交流,一起学习,帮助他们解决数学学习中的痛点,这时我才开始真正感觉到当老师是件有意义的事情。虽然有机会转岗,但因为喜欢教学带来的成就感,就一直留在教学岗位。
记者:我记得2016年你获得过浙江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中的第一名,2019年在华东六省一市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中也是获得一等奖,我们都说教学相长、以赛促教,经历了这种高强度、高难度的教学比赛,你有哪些收获?
郭骥:刚开始,我觉得设计新颖的课是一堂好课,但是通过一次次比赛,最后发现让学生学起来舒服的课才是好课。当时有一位特级教师点评我的课,提炼了“精准扶贫”四个字。我那堂课是六年级的《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完全颠覆了原先的教学方法,先把学生的困惑和痛点呈现出来,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再来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
记者:“精准扶贫”的评价非常高了。你觉得数学教育应该带给学生哪些重要的能力和品质,或者说它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郭骥:我们的课程改革需要帮助学生养成数学的眼光、思维和语言。二年级数学有一节课叫《评选吉祥物》,有小猴、小狗、小猫、小熊,如果让你们选吉祥物会选谁?孩子肯定是自己喜欢什么选什么,这就必然会出现意见不一致。
这节课的内容就是告诉大家当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怎么办?最简单也最公平的方式就是投票。这节课也告诉孩子们如何从个人主观判断到数据理性分析,以后遇到类似事情,不要争吵,不要主观臆断,要理性刻画数据,这就是数学育人的核心价值。
记者:你的经历比较丰富,在城区优质学校、农村薄弱学校、民办学校都工作过,还和道孚县的孩子、老师也交流学习过。你觉得这些经历给你的教学和教育理念带来了哪些变化?
郭骥:我们老师无论工作岗位、身份怎么切换,聚焦的点就是怎么帮助学生更好成长。单位在切换,环境在变化,每个学校的学生情况也很不一样。比如环城小学,他们不缺资源,缺的是给学生放空的时间,能自主的时间。我觉得如果孩子们习惯了被安排,丧失了自主学习和生活的能力,那是教育的失败。
所以我在环城小学当少先队辅导员的时候,带领孩子们一起创建了“星期八圆梦村”,整个学校就是一个村子,各个班级就是村中的各个部落,有各种生态、样态,所有的标志、口号、制度、村民公约都是孩子们自己设计和制定的,他们在自己的天地里张罗着“小营生”。这个活动后面到全国平台也交流过,现在毕业生来看我还在怀念那时的活动。
到了婺城小学白沙溪校区之后就不一样了,这边缺的就是教育资源。我们第一批是168个学生,开展家访发现只有10户家里有绘本,家长能够陪孩子阅读的不超过5个,这个比例是很低的。
怎么办?我们创立了一个“被窝阅读”线上平台,老师给孩子读绘本,鼓励家长也坐到孩子边上一起听并和孩子多交流。那时有个孩子跟我说:“郭老师,我觉得我在家里是可有可无的。”后来我们提了句口号“让每一个孩子被看见”,你就是学校、家里独一无二的那一个。
这几年来,“被窝阅读”一直在推送,后面也推到了藏区,作为普通话推广材料也很受欢迎。现在我们的孩子都是这个平台的主播,所以他们也在这其中慢慢成长,尤其是我们家长的观念也在陪伴孩子过程中慢慢改变。
所以,不同的孩子,会让我的教育观不断丰满,我会因为孩子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变化,所以我经常跟老师们讲,学校只是比家更大一点的地方。尤其是我现在到了新世纪,一所寄宿制学校。孩子们在学校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要长多了,所以我们需要让学校更加温馨。
记者:对于寄宿制学校,在管理上的难度是不是很大?
郭骥:之前我到新世纪支教过一年,那时候当班主任管一个班,因为对每个孩子都比较熟悉,所以相互之间会比较亲近。但现在面对的学生体量在增大,而且小学、初中孩子们的个体差异性更大。只有通过交流才能了解孩子,也才能真正管理好、照顾好孩子们,所以我通过走进教室上课的方式,来了解一个班级,了解学校的孩子们。
记者:所以管理的基础还是在于了解。作为婺城区最年轻的校长,在管理教师队伍的时候,你会不会觉得难度比较大?
郭骥:我首先还是很感谢组织的培养。我觉得在学校做管理工作,不是谁在管理谁,我的想法就是和老师们一起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一个地方。我觉得我们学校的理念“六心换二心”提炼得特别好,就是用老师的爱心、诚心、热心、关心、细心、耐心换取家长的放心,树立学生对成长的信心。
所以当我们将目标聚焦在这个方向一起去努力,就没有青年教师,没有资深教师,只有为孩子而努力的教师,大家有了共识,平时多交流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记者:道孚和我们这边的差异是很大的,在和那边的老师、学生交流过程中,有没有特别让你有触动的人或事?
郭骥:我刚到道孚县教体局教研室工作时局面打不开,因为他们的教研室是从幼儿园管到高中的。所以我花了两个月时间把全县18个中小幼学校都调研走访了一遍,并将一份调研报告交给了道孚县教育局和道孚县委。
当时刚好道孚县开教育大会,我们就提了“教研赋能提质增效”,因为在之前,道孚县有教研室但没有教研的专职人员,就发挥不了教研的功能,老师们之间最多也就学校内部交流一下。
教学是必须要交流,要切磋琢磨的,这样教师才能成长起来。我们利用一年半的时间帮他们带了一批教研员,覆盖了各个学科。期间我们开展了30余次全县教研培训活动,而且也把他们带到婺城来交流,这批老师就慢慢成长起来了。教研活动能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对他们来说就是成长和证明,也是实现了“零”的突破。
两年时间,道孚县在全州统考中的综合排名提升了2个名次。我们婺城的教育专技也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和尊重,教育援派也确实成为了我们婺城的一张金名片。
记者:非常了不起。你是教数学的,刚才也讲到了要让孩子保持对学习的兴趣,那你自己是如何保持对数学的热爱,并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郭骥:以前觉得别人说“越教书感觉自己越不会教”是一句“凡尔赛”的话,现在才知道确实是这样,“不会教”的意思是对孩子还没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这几天我跟着俞正强老师在磨课。前不久我录了一堂课,我一边播放录像,他一边指导。面对一个学生的错误,我没思考他为什么会错。但俞校长指出,这是一份学生成长很好的素材,他能够很快诊断出学生是怎么来思考的。我当时很诧异,也很受启发。
其实孩子每个阶段的成长和认知是很不一样的,所以教师一定是一直走在专业成长的路上的,这一条路就是不断了解学生的路。上次我跟青年教师说,专业成长是一条路,但这条路很奇怪,它没有任何坐标告诉你到哪个阶段了,也没有任何坐标告诉你是否已经成功。
教坛新秀、名师、特级教师这些荣誉也并不能标记你的成长阶段。对一个知识点,如果我们能够全面了解、解读孩子错误的原因,让学生明白他错在哪,并且能在错误中成长,这可能就是我们当老师最大的价值。
记者:让孩子能在错误中成长,其实就是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错误观。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错误和失败,我觉得这是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我觉得寄宿制学校与其他学校相比,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身体如果没搞好,经常生病,不仅增加老师负担也会让家长不放心。
郭骥:这一点我很认同,我到这里后发现学生的体质都很好,所以我表扬体育组抓运动量做得不错。另外可能我们食堂保障比较好,我们是一天六餐了,三餐三点心,每天都有水果,有牛奶,有甜点。
我们的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关爱不仅体现在教学上,还有日常的生活中,师生之间的感情会更亲。你想很多孩子生病了,陪他去医院的是老师,人生中的很多大事可能就是老师陪他一起度过的。我之前到这里支教过一年,今年回到这里,教师节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来看我。
记者:这就是老师的幸福。足球也是你们学校的特色吧。
郭骥:对,我们是全国足球特色学校。我们学校有一个德育品牌叫做“润心育德发展潜能”,因此我们学校开设了40多个社团课程,都是由专业人员上的,不一定都是本学校的老师,在这些专业人员的带领下,我们自己的老师也慢慢成为了专家,足球、网球、排球的教练都非常专业。
还有一个原因,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有浙师大资源,浙师大有很多老师的孩子也在我们学校就读,他们也愿意为孩子提供一点成长的支撑,很多教授都愿意来给孩子们上课,所以孩子们的活动很丰富,发展空间也比较好。
记者:你觉得有哪些方面让你切身感受到这几年婺城教育的发展?
郭骥:有两个方面感触特别深。第一个是区委区政府对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成长、校舍投入等方面越来越重视,婺城小学白沙溪校区的建设就是对教育重视、投入的一个缩影,这几年婺城小学白沙溪校区的知名度也在不断提升。第二个就是从我自己的专业成长来说,区政府和区教育局给教师的专业成长科学地划了梯队和层次,让我们看到目标。有了目标后,又给我们配备导师,给我们赋能,我就是在这个政策中成长起来的一批老师之一。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