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军为人很低调,记者几次约他采访,他都在忙着教学或课题研讨。他说:“我没什么可以采访的,每天都是普普通通的。”在记者的再三要求下,他终于同意采访。
在金华教育圈,吴小军是出了名的“日记达人”。从1991年9月参加工作起,吴小军就开始写教学反思日记,一直坚持到现在。而今他还坚持写行政工作日记、育女日记、学生个案研究日记。
向教育家学习,坚持写日记
吴小军现任金华市荣光学校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1991年毕业于金华师范学校,至今已在小学教育园地里辛勤耕耘了整整33年。说起写日记的习惯,吴小军告诉记者,是受两个人的影响,一个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一个是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蒋风。
参加工作不久,吴小军在《家庭教育》一书中偶然了解到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用日记的方式,从他的大儿子陈一鸣出生之日起,连续观察808天,积累了研究材料,最后写出了著名的《儿童心理之研究》。吴小军深受启发,他决定向陈鹤琴学习,开始写教学日记。2000年,吴小军的妻子怀胎,他又每天坚持写妻子孕期日记,坚持了263天,女儿呱呱坠地。
写日记给吴小军带来了很多启发,他也开始思考写日记的意义。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吴小军看到了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写的关于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蒋风每天坚持写日记的文章。蒋风教授论述了坚持写日记的六大功能,即练笔、练字、备忘、励志、修身、养性。他结合自己写了大半辈子的日记得出结论,一个人的好性格是从写日记逐步养成的,写日记需要毅力,它能培养一个人坚强持久的意志,实实在在地锻炼一个人坚毅的性格。
吴小军备受鼓舞,也豁然开朗。他想,一个大学教授、校长,能在忙碌的工作、教学中坚持写日记,是值得学习的。2003年,吴小军到金师附小工作,由于蒋风是金师附小著名校友,经常被请到学校给青年教师讲座,吴小军也有了零距离和蒋风探讨交流的机会,有时还上门拜访请教。就这样,吴小军更加坚定了写日记的决心。吴小军坚持每天给女儿写日记,记下她的成长与变化,记下她的欢乐与烦恼,这一坚持就是24年。
在写育女日记的同时,吴小军又将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从教学点滴中发现孩子们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并探究事件后面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写日记也是教育科研,每天都是新的
吴小军从事小学基础教育已经33年,这也是他投身教育科研的33年,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吴小军深深地体会到科研的乐趣。
平日里,不管多忙多累,吴小军坚持每天写三篇日记,即教育日记、行政日记、育女日记。日常教学中,吴小军记录每一天的教学情况,他把一个个孩子的故事写进日记,然后又根据这些故事潜心钻研,琢磨出一些“宽严有度、刚柔相济”转化潜能生的教育方法。时间久了,吴小军也成了“孩子王”,他和每一个孩子交朋友,有些还成了好朋友,甚至有的学生叫他“吴爸爸”。
每晚深夜,吴小军都会端坐于书桌前,打开心爱的日记本开始心灵的自白,他说,那真是一种享受。有时他也会在清晨写日记。他说:“写日记是一种惬意的享受。”他坚持“无话则短,有话则长”的原则,多则二三千,需一两个小时,少则二三百字,十几分钟而已。如果出差或有事,他就先把提纲记录在纸上,等有时间就补上。他会每天把有感而发的事情,棘手的问题,小小的案例,一时的顿悟记下来,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内容、形式不拘一格,记满了一百多本本子,为教育研究积累了第一手的资料。
吴小军说:“每天与孩子交流,发现孩子的问题,教育就没有代沟。在教育方面,我始终坚持以身心健康为中心,学会做人,学会做学问为基本点,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样的坚持也让吴小军把自己培养成了学校的科研尖子。早在兰溪实验小学、金师附小工作期间,吴小军参与的《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实验》和《学会“心理自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非智力”的项目学习实践探索》等项目,其成果均获省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其中有一项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他还曾荣获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全国百名班主任之星、江浙沪“长三角”教学展示一等奖、浙江省教改之星金奖、金华市首届十大智慧父母、婺城区拔尖人才等荣誉。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太阳,而我的太阳是教育科研。”他说,“我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很幸福!”
与爱同行,用心做好教育
爱因斯坦曾说,全部的科学不过是对日常思考的提炼。确实,吴小军真正理解了这句话。他说撰写日记不仅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还可以在每天的记录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培养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
老师们常常问他:“小军,你为什么每天都这样有精神,这样快乐!”他微笑地说:“因为我从教育科研的工作中体验到了快乐!”他认为,如果对教育科研产生了兴趣,在职业中找到乐趣,不再把工作当成负担,教师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教师的幸福感就找到了。
教育科研让他尝到了“甜头”,而且欲罢不能。当他看到科研项目取得了成果,学生们各方面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他心中的那份甜美与欢愉,别人只有羡慕的份了。
一天晚上,他正为一个屡屡犯错误的学生苦恼不已,打不可,骂不行,耐心说服他不理,循循善诱他不听,当面认错,转身就忘,真是无计可施!此时,电视正播出的一场京剧《打龙袍》的场景使他茅塞顿开。第二天晨会,他首先给学生讲了“包龙图打龙袍”的典故,然后,让那位犯错误的学生走上讲台,并用幽默的语言宣布了他的若干“罪状”。吴小军让他脱下外衣,用教鞭在他外衣上“扑扑扑”,轻轻地打了三下,嘴中念念有词地说,“嗨!主人不对,让衣服受罪!”这出戏引得全班学生哈哈大笑,衣服的主人也哈哈大笑,却也面带了一点羞涩一点惭愧。自那以后,奇迹在这个学生身上发生了,他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还被评为了“三好学生”。吴小军激动地记下了这个案例,后来他根据这个案例,又潜心钻研,琢磨出了一些“刚柔相济”转化潜能生的教育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写成了科研论文,后参加评比获了奖。
一次语文课上,坐在窗口的李小飞随手将一张小纸片从窗口扔下,吴小军恰好瞥见了这一举动。他停止讲课,迅速地用手捂住右眼,面露难色地说:“不好,老师犯眼病了,像是有纸片落入我的眼睛。”学生们纷纷表示让他们看看,吴小军点点头,示意请李小飞看看。他仔细地看了看,关切地说:“吴老师,眼睛里没有什么东西?”“真的?你没有看见有一张纸片正从窗口飘下,落在我眼里。”
小飞这时明白了老师的用意,他绯红着脸。吴小军随即说:“我的眼病,只有你才能治了!”“我知道了。”小飞迅速地跑了出去。学生们大多睁大了惊奇的双眼,不知他们俩葫芦里卖什么药。可是小飞的同桌马悦似乎明白了。
吴小军请他说明原因。话音刚落,李小飞气喘吁吁跑来,“吴老师我把纸片找回来了,眼睛不痛了吧?我以后再也不会让您犯眼病了。”“谢谢!我相信你,也相信在座的同学也不会让老师犯眼病的。我们爱护校园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不掺半点杂物!”吴小军说。此时,教室里掌声响起来,大家似乎都明白了许多,吴小军又开始了讲课。
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这种“与爱同行,用心做教育”的思想贯穿着吴小军工作学习的每一天。也因此,吴小军和日记的故事先后受到了《新华每日电讯》《广州日报》《天津日报》《新民晚报》以及北京卫视、江苏卫视、浙江卫视等媒体的广泛报道。吴小军说,如今,他依然每天坚持写日记,从一点一滴的记录中,他发现了许多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也真正理解了教育的真谛。
而最让吴小军开心的是,在他的影响下,孩子们也都爱上了写日记。学生陈雨萌说:“写日记不仅是记录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情,也可以激发写作兴趣。在吴老师的带领下,小学六年一直写日记,坚持到现在高中毕业,我已经写了30本。写日记也成了我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