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琳婕)每年2月的第3个星期六是“世界穿山甲日”。穿山甲是世界上唯一全身披着鳞甲的哺乳动物,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其生存状况牵动着生态保护者的心。目前,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中华穿山甲保护现状如何?
记者了解到,近来的持续监测表明,中华穿山甲栖息地质量不断向好,野外种群数量正在恢复。近年来,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联合多家单位,积极投身到对中华穿山甲的救助行动中。当救助的穿山甲恢复健康后,工作人员便将它们小心翼翼地放归回自然环境中。在救助过程中,工作人员会详细记录每一只穿山甲的身体状况,建立专属档案,为后续的保护研究提供详实资料。
作为全省面积最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浙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目前已发现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173种。自成立以来,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一直致力于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特别是中华穿山甲的保护与研究。
2023年开始,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就开展了中华穿山甲专项调查,通过布设红外相机网格化监测系统,多次捕捉到中华穿山甲野外活动影像,共发现32个中华穿山甲洞穴。经科考团队对拍摄到的所有中华穿山甲影像进行分析研究,初步判定南山保护区内中华穿山甲有一定种群数量。这一发现,不仅对穿山甲的生存现状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目前,保护区已建成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研究基地,提高保护区对珍稀濒危物种的科研救护能力,并通过安装红外相机、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巡查、举办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等举措,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提升公众对穿山甲与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意识。
在此,希望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拒绝食用穿山甲制品,抵制非法交易,还穿山甲一片安宁的生存空间,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