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农房改造进入第四期,地基怎么选,放样怎么做,后续怎么建,大家商议一下。”在婺城区琅琊镇泉口村会议室,村民代表大会正在进行,村两委干部、村监会成员、村民代表围绕议题讨论,由于有农房改造前三期会议记录做参照,大家很快达成了统一意见。村支委、会计陈志林作为会议记录员,按惯例将会议内容清楚记录在簿。
泉口村规划了一片新区进行农房改造,用于安置村里的无房户、困难户。刚启动农房改造项目时,楼层标高,外立面颜色,电力、自来水、污水管道安装……涉及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充分讨论,光整体设计方案就准备了3个。每次村两委讨论、村民代表大会商议,都一一予以记录,既保证了工程建设的整体性,又做到对建房村民“一碗水端平”。
泉口村位于白沙溪畔,在2008年以前还是一个软弱涣散后进村,村集体经济长期为负数,如今已成为了乡村建设示范村,连续5年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泉口村的改变就从记录员手中这本小小的议事簿开始。
2008年,村党支部书记陈桂祥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将企业运营管理的思维理念运用在村庄治理之上,创编了全市首本村级“议事记录本”。同时,明确了“三个必记”,即会议议题必记,商议过程必记,会议决议必记,并制定“议事保密制度”,坚决做到会议议题不透露,商议过程不泄露,会议决议全公开。村庄大小事务均经村两委充分讨论后统一公开,“阳光村务”得到村民的广泛认可。
“雁过留痕、风过留声,有了这本议事簿,村级事务桩桩件件都被白纸黑字记录下来,不再是一笔‘糊涂账’,村民放得下心,村庄发展更齐心。”陈桂祥介绍道。
“村里议事决策事项等内容都明明白白记录在议事簿里,不仅让我们了解村里要干什么,也让我们清楚钱花到哪里去了,让大家心里更加敞亮。”村民纷纷表示赞许。
为构建全方位、长效化、常态化的村务监督体系,泉口村还在党群服务中心楼上建立了婺城区首个村级档案室,按照《村级档案管理办法》建设标准,实行村级“一事一档”管理机制,将议事簿连同党群组织工作、村务、财务、“三资”管理工作、工程建设以及惠民政策落实等资料,分类逐年逐项做好存放归档,深入推动村级事务全面透明,有效保障村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有了档案,后续遇到工程问题,都可以追溯源头,村民有疑问,也能有据可查。”陈桂祥介绍。比如,2024年上半年,有村民质疑2019年村山塘清淤工程存在未经招投标、私自承包给他人等问题,村党支部副书记、村监会主任雷益余接到举报后,第一时间按照议事簿记录情况,和村干部一起带该村民到档案室查询工程档案,并在该村民的见证下,仔细核查了招投标文件、项目施工清单等完整的留存资料,彻底打消了他的疑虑。
道路硬化、桥梁改建、村照料中心收支情况……围绕一项项记录在“议事记录本”上的村务,每周三晚泉口村都会在山洲溪旁开展“溪畔议事”。该活动由村干部轮流组织,村民自发参与,围绕政策资讯、工程进度、“三资”管理等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尤其是每年夏天的周三夜晚,大家伙在溪旁一边乘凉,一边商量着村里的事,气氛更是融洽。截至目前,“溪畔议事”共收集村民意见建议231条,参与人数达1780人次。
“17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记好‘议事记录本’,完善村级档案室,用好‘溪畔议事’,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全体村民共同参与的村务监督路径,深化落实村干部集中办公、轮流值班、党员联系户制度,推出民事村了、线上线下‘三务双公开’等做法。”陈桂祥介绍,凡事都让村民参与进来共同商议决定,村里共治共建、公开透明成为风尚,真正形成人心齐、事业兴的良好氛围。以此为推动发展的抓手,泉口村立足本村铁店窑文化、金华酒文化,谋划“智治+农耕+民宿”的产业发展模式,投资建设占地500多平方米的泉口村文创基地,打造多个研学游“网红打卡点”,累计接待游客达2万人次,实现村强景美民富的华丽蝶变。
(记者 马晓芬)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