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来人了。”一位81岁的老人从家里走出来,笑容可掬。和蔼可亲的他,就像一位邻家老大爷。
这位邻家老大爷可不简单,他是浙江省培养的第一位博士,也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位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复合地基理论的创始人;他桃李满天下,培养了100多位硕士、90多位博士。
他从金华农村走出去,一辈子与泥土打交道,喜欢“脚踩泥土做学问”。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龚晓南,金华开发区罗埠镇山下龚村人。
浙江首位博士金华求学记
龚晓南有深深的家乡情结。“梦到最多的还是妈妈,还有妈妈的味道,她做的薄麦饼是我最喜欢的美食。”龚晓南说。
家中兄弟姐妹七人,龚晓南是老大,最小的是弟弟,两人相差21岁,中间有5个妹妹。1949年,龚晓南上小学。那时,他寄宿在离罗埠镇不远的上章村外婆家,那一带,遍布池塘、小河、小桥,如今,每次到西溪湿地,他都能想到儿时的求学路。
1955年被汤溪县初级中学录取,当时,家境困难的他差一点放弃学业。因难以筹到学费,父母无力供他上学,11岁的他偷偷哭了好几回,父母见他求学心切,又会读书,在众多亲友的劝说和帮助下,父亲还是决定送他上学。“我能继续读书,除了父母省吃俭用外,还得到不少亲友的帮助。没有助学金,没有亲友们的帮助,我是很难读完中学的。”多年来,龚晓南对家乡的父老乡亲心怀感恩。上世纪90年代,老家一条沙石路要修成水泥路,水泥就是龚晓南捐的。
1958年,汤溪县初级中学改名为金华第四中学,并招收高中班,龚晓南成为该校第一届秋季高中班的学生。高中三年最后一学期,高中部学生合并到金华一中,因此,龚晓南在金华一中上了一个学期。1961年,金华一中毕业生256人,两人考上清华大学,龚晓南便是其中之一。
1967年清华大学毕业后,龚晓南曾在国防科委8601工程处工作。1981年,他从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1984年从浙江大学博士毕业,成为我省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博士,也是我国岩土工程界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博士。为此,当时的浙江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报道《浙江大学培养出第一个博士》。2011年,龚晓南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老家的春节和交流大会,龚晓南印象很深:“小时候就盼着过春节,因为有新衣服和新鞋子穿。罗埠、汤溪的交流大会也很热闹,我最爱吃乌饭。”
复合地基破解工程界难题
工程建设需要稳固的地基,而如何在我国大片软土区域中修建质优价廉的地基,曾是长期困扰工程界的难题。
复合地基是龚晓南给出的答案,他带领科研团队数十年埋头攻关,最终破解这一难题。今天,复合地基理论与技术被应用于遍布全国的建筑工程、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市政道路、港口和机场。“我们团队要做的就是给地基‘把脉问诊’,为地基处理定制良方。”龚晓南领衔的科研团队完成的“复合地基理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创建的复合地基理论体系,使我国复合地基技术始终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作为我国岩土工程领域的权威专家,龚晓南长期从事土力学及岩土工程教学、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他创建复合地基理论,推动形成复合地基技术工程应用体系,研发系列地基处理新技术,出版著作、教材和工程手册80多部,1990年创办学术刊物《地基处理》,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及教学成果奖20余项。
在浙江不少工程项目中,龚晓南都发挥了关键作用。比如杭州大剧院、钱塘江过江隧道、杭州绕城高速、杭宁高速公路,以及2004年获得中国建筑工程最高奖项鲁班奖的乍嘉苏高速。
这些利民工程在建设时困难重重。杭州大剧院地下工程深20米,为当时全省地下最深的工程,“江南的土质本身松软,而江边的土更加软”,是抽水降水位,还是造墙堵水?大家各执一词。龚晓南团队创新采用了降、堵结合的方法,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
在龚晓南看来,金华的地基条件普遍比较好,他和团队处理的工程不多,但他和学生也参与了一些项目,比如老金华火车站,还有一个小区的基坑工程,是他的一名金华学生做的,主要是防止婺江水渗到基坑里。
他在母校设立奖学金
只要有机会,龚晓南就想着为家乡做点事。早在1996年,他就应邀出任金华籍博士联谊会会长,近年来又担任金华市科协名誉主席,并任金华市海内外人才总会副会长。
2017年,龚晓南回乡参加一次重要活动,时年12岁的金华晚报小记者汪晓采访时,龚晓南看到小记者过来,立马起身,笑眯眯地弯下腰,低下头,认真倾听小记者的提问。
这一温柔的低头,也正好被镜头捕捉到,暖心画面感动万千网友。巨大的年龄差和身高差,被网友称为“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院士的大家风范深深影响了这名金华学子。“从他身上,我感受到了学术大家的渊博与涵养,我想成为和龚爷爷一样的人。”汪晓说。
聊起这件事,龚晓南记忆犹新:“我特别喜欢孩子,我小时候,家里的长辈和乡亲们也都很喜欢我,家乡人的热情让我感到很温暖。”
龚晓南的家乡情怀,不光体现在精神传承上,更体现在物质鼓励上。80岁的龚晓南设立了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龚晓南教育基金,作为金华一中1961届校友,龚晓南教育基金还下设“金华一中启杰优秀学生奖”。由“金华一中启杰优秀学生奖”推选委员会推选获奖候选人,奖励金华一中优秀学生,从2025年开始每年颁奖。
“金华这些年的变化越来越大,美丽乡村建设让我印象深刻,交通方面也越来越便利。”龚晓南期待,金华能在推进乡村共同富裕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能在医疗、交通领域取得更大的发展。“是金华的水土哺育了我,唯有努力工作报效祖国和人民,多为家乡建设服务。”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