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婺城区蒋堂镇沙畈村,道路宽敞、树木葱郁,一幢幢楼房鳞次栉比,一座白色小楼特别引人注目,这里便是蒋堂镇人大代表联络站沙畈联络点。
“村里有路灯不亮了,希望村里联系专业人员前来修理。”沙畈村村民徐月森来到沙畈联络点,向值班的区人大代表反映了这个情况。了解到诉求后,值班代表立刻与村两委联系,在当天便完成了维修工作。从绿化损毁、垃圾乱扔到基础设施建设、邻里纠纷等民生大小事,蒋堂镇人大代表联络站沙畈联络点已成为汇聚民意、集中民智、反映民生的重要窗口。
凝聚代表智慧推动产业发展
沙畈村人口密集、交通便利优势明显,但土地资源缺乏、发展空间小。木材加工业曾是沙畈村移民后的支柱产业,这里建有覆盖华东乃至全国的木材加工市场,但其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凸显。为了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沙畈村主动关停了近300家木材加工作坊,开始了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在沙畈联络点,12名省、市、区、镇级人大代表根据财经、农业、文化教育等不同领域进行分类编组,充分凝聚进点代表智慧,这是沙畈联络点的一大工作“法宝”。刘芳艳是编组在该联络点的一名“90后”省人大代表,作为农业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她多次在联络点为种业公司、农户答疑,并联合该领域代表开展团组调研,形成《关于进一步保障粮食生产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做深做透“土特产”文章的建议》等,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鼓与呼。
驻点代表们经常围坐在一起,讨论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子。针对产业发展和村容村貌问题,代表们提出在沙畈村新建高品质农贸市场的建议,在民政等部门支持下,成功申报并实施农耕文化及农贸综合体项目。目前,沙畈村积极发展三产经济,村庄沿白汤下线建起村办公综合楼、文化礼堂、老年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还增添了宾馆酒店、商场超市、汽配货运、文化娱乐等场所,产业经济得到大力发展。
畅通民情渠道提升治理效能
沙畈村由原沙畈、溪口、大立元、田甫和年坑5个水库移民村合并而成,有村民1900余人,包含汉族、壮族、土家族、畲族、仡佬族、佤族6个民族,有着113个姓氏,是一个典型的移民村。人口情况复杂、需求多、融合难是村庄治理最大的难题。
沙畈联络点每周二、四的代表接待日和双月的“代表说事”活动,让群众有了倾诉心声的固定渠道。针对群众反映的雨污排水、消防设施老旧等问题,联络点依托领导干部进站及“局长进站”活动,将问题清单提交区级层面解决,形成有效的监督闭环。
在代表们的推动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功建成,172名村里的老人配备了智能手环,农村高龄留守老人有了“托底式”的健康安全保障。此外,“代表码”和“活动码”得到广泛应用,“代表码”已从联络点延伸到了园区、企业、村居的各个角落,成为广大村民主动联系代表的“联络码”。
立足“水库移民、新居民、多民族”的特点,联络点与地方法庭长期开展活动,打造了500米法治长廊,并高标准建设了数字化社会治理平台,12名四级代表包联网格,定期走访排查。2023年以来,化解矛盾纠纷100余起,实现基层就地化解。沙畈村成功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助力共同富裕激发乡村活力
在助力共富的道路上,沙畈联络点通过组织开展政策宣传解读和“助企开门红”“谋发展促共富”系列助企活动,组织代表走访企业和共富工坊,落实“两去两回”代表履职机制,持续推动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同时,代表们还推动建成道路、管网、综合服务楼等共富项目30余个,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此外,联络点积极链接代表资源,与省人大代表所在企业建设共创共富村企共建项目,促进村集体增收,项目化打造的沙畈村“共同富裕一条街”已然成为网红打卡点。
同时担任区人大代表和沙畈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的虞锦明,每周固定在联络点接待群众,细致收集整理村民对村集体共富发展的意见建议。在他的带领下,沙畈村集体实现了从负债到经营性收入超300万元的华丽转身,村集体资产达60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到2万元增加到5万元以上。3月7日,在2024年度浙江乡村振兴共富带头人“金牛奖”揭晓仪式上,虞锦明捧回了沉甸甸的奖杯。他表示将以荣膺“金牛奖”为激励和鞭策,深入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依托好代表联络点这一阵地,继续当好群众“知心人”,做好百姓“代言人”。
如今的沙畈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一幅美好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家门口”的代表联络点,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刻内涵,为沙畈村的乡村振兴按下“加速键”。接下来,婺城区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加快布局并提升代表联络站(点、岗)建设,在群众身边打造出一批具有本地特色、有活力接地气的代表联络点,持续推动各级代表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充分发挥代表的专业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聚焦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凝聚更多发展合力,共同绘就婺城区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
(记者 王静姝)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