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澄在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
记者在演出现场看到的《京报》原版报纸
《京报》觉醒版剧照
他是一名记者,一个文人,一个中国共产党人。他的名字,叫邵飘萍。
6月26日-28日,以浙江人邵飘萍为原型的原创话剧《京报》觉醒版,在北京市西城区文化中心上演。
原创话剧,表现了怎样的邵飘萍
邵飘萍,浙江东阳人。1886年10月11日,邵飘萍在东阳紫溪村“御史第”东厢房呱呱坠地。几个月后,尚在襁褓中的他就随父亲邵桂林离开故乡迁往金华。从此,身世浮沉雨打萍。
作为中国现代新闻业先驱,其被誉为“新闻全才”。1918年10月,他创办《京报》,后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秘密党员。
《京报》反帝反军阀旗帜鲜明,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重要的宣传阵地。1926年4月26日,邵飘萍被奉系军阀杀害。2021年6月,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北京的革命活动旧址之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魏染胡同的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修缮一新后对外开放。
年逾七旬的邵澄,是邵飘萍嫡孙,也是话剧《京报》顾问。他告诉记者:“今年是祖父牺牲99周年。在公众眼里,邵飘萍是当时白色恐怖下新闻界的一个斗士。‘布衣将军’冯玉祥曾经夸赞:‘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军’。”
原创话剧《京报》,是国内首部以邵飘萍创办《京报》的事迹为原型、登上戏剧舞台的作品。其时间跨度,刚好是1916年邵飘萍赴京任《申报》驻京特派记者至1926年以身殉报、为国捐躯的十年。
去年6月18日,《京报》作为“第九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唯一一个由非专业演员演出的剧目,在国家话剧院首演成功。今年,主创团队在原有版本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沉浸式思政大课堂开篇的序章,倾力推出原创话剧《京报》觉醒版。
《京报》觉醒版以创办者邵飘萍的视角,讲述了《京报》自创刊至第二次停刊期间一段波澜壮阔的史诗,力图通过一个个激情澎湃的场景和生动感人的情节,塑造出邵飘萍以笔为戈、以纸为戎的革命志士形象。
今年,《京报》再次入围“第十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并于6月7日-8日,《京报》觉醒版还走出北京,远赴四川乐山演出。演出获得圆满成功。
《京报》觉醒版,较去年有了哪些改动
今年入夏以来,北京的天气有点热。特别是最近几天,北京已连续多日35℃以上高温。饶是这样的高温天,《京报》的主创团队依然一丝不苟在舞台上呈现着最好的演出。
“这个6月,我们都在为这次演出忙乎着。”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馆长郑昕这样告诉潮新闻记者。
趁着26日那场演出前的间隙,郑昕接受了潮新闻记者的专访。他还告诉记者,跟去年版本相比,今年的《京报》觉醒版有了较大改动。
首先是演出时长。去年《京报》在国家话剧院演出时长为2小时30分钟;今年这一版,则缩短至1小时40分钟。“也就是更干练紧凑了!”郑昕说。
其次是舞台呈现。记者也在现场观演时看到,《京报》觉醒版在舞美上的最大变化,是有了一个硕大的旋转舞台。这个旋转舞台,不仅有棱有角,而且一角还呈空中掀起型,非常独特。演出中,观众看到的场次、布景、灯光等,都会随着舞台的旋转一一变幻,简直妙不可言。
第三则是大布景的变化。去年在国家话剧院,整场演出的舞台布景就是魏染胡同京报馆旧址的剧场翻版,高约9米,气势恢宏。《京报》觉醒版,大布景则微缩了一些。“这样的微缩,更适合在中型剧场演出。”郑昕表示,“相关布景、道具等的尺寸,更轻量化也更方便拆卸、安装。”
据了解,这样的变动既是基于原创话剧《京报》将在西城区文化中心2楼缤纷剧场“驻场演出”,也是在为《京报》接下来的巡演作准备。
邵飘萍的精神永不过时
为什么巡演?
“去年《京报》首演成功后,我们发现这位浙江籍的传奇报人已经成了西城区的文化名片,社会上对邵飘萍的关注度空前上涨。”郑昕告诉记者,“原本我们有个传统:每年排一部原创话剧。今年我们也不排练新剧了,就是要在原有基础上再好好挖掘邵飘萍的故事,让他的精神传遍大江南北。”
潮新闻记者也惊讶地发现,得益于原创话剧《京报》的演出,在北京收藏市场上,有关《京报》原版报纸以及邵飘萍的手稿、照片等老物件价格,已经水涨船高。
作为一个由非专业演员演出的剧目,《京报》的演职人员来自各行各业。演员中,有心理医生,有志愿者,有科技工作者,有女高音歌唱家,有戏曲表演者,还有在校大学生等。演出结束时在后台,潮新闻记者和几位主演闲聊,大家都表示是被邵飘萍“死不择音为人民”的精神所吸引。
1926年4月,张作霖、张宗昌部攻入北京,开始大肆抓捕进步人士。白色恐怖中,邵飘萍没有退缩,他说:“现在别人不能讲话,所以我不能跑。我要写,我要说,死也要讲!我舍生取义,死不择音为人民,无遗憾!”
据了解,6月26日的演出,和潮新闻记者同场观看的观众,有北京市劳模,有武警官兵,有政府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职工,还有来自北京大学等首都高校的大学生。“感动于邵飘萍先生的信仰、理想与责任精神以外,我也深刻体会到新闻不仅是传播信息的一种手段,更是推动社会进步、捍卫正义的一股力量。”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董舒文表示,“哪怕是在百年后的现代,邵飘萍的精神依然光辉灿烂、永不过时!”
在演出现场,潮新闻记者还遇到了邵飘萍的表侄孙徐荣生。为了一睹舞台上邵飘萍的丰采,徐荣生特意从杭州桐庐赶来北京。他告诉记者:“我爷爷徐登禄和邵飘萍是表兄弟。我们家族几代人都深受他的精神鼓舞,比如我爷爷就是在他的影响下成了中共地下党员。”
徐荣生善书画,是著名国画家诸乐三的入室弟子。演出结束后,他将随身携带的一幅书法赠送给了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上书:话剧《京报》艺术长青。
浙江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领导和金华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也作为邵飘萍家乡人民代表观看了当天的演出。“明年是邵飘萍先生诞辰140周年,也是他牺牲100周年。我们正在积极争取原创话剧《京报》来金华演出。”金华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让家乡人民也能更好地了解邵飘萍和他的精神!”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