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要闻

丰少云:巾帼铁肩担粮梦 千亩田畴写春秋

2025-07-08 08:31:10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梁亚伟

  说到种田,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男人。但是在婺城区长山乡的稻垄间,却总能看到一个头戴草帽的坚韧身影——丰少云。她是村干部口中的“种粮女能手”,是乡亲们自发点赞的“田间专家”,更是用双手耕耘出幸福生活的新时代农村妇女典范。

  泥土里长出硬实力

  “我从乡里流转了1700多亩农田,早稻预计7月12日开镰,亩均千斤应该稳当。”近日,婺城区丰少云家庭农场有限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说道。午后的热浪裹挟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丰少云古铜色的脸庞泛着汗珠,指尖轻轻划过秧苗的脉络,语气里满是对丰收的笃定。

  生于1960年的丰少云,自小在长山二村的田埂上奔跑。父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实农民,锄头、镰刀是她童年最熟悉的“玩具”。谁也没想到,从父母手中接过农具的她,会在岁月流转中,从几亩农田耕耘成“千亩粮仓”,从懵懂的农家女蜕变成“行走的农技百科全书”。

  “总有人说干农活很苦,但是我却觉得是一份甜蜜事业。”在丰少云看来,再差的田地也不能抛荒。这些年,不管是鱼塘改造的低洼田还是布满石子的贫瘠田,只要流转在她手里一段时间,总能被“调养”得肥沃高产。

  就拿长山二村、石道畈村的460多亩油菜田来说。这片农田水利灌溉条件一般,甚至可以说是乡亲们公认的旱田,今年的油菜产量却让村民们惊叹不已。提及种植秘诀,丰少云坦言,自己熟悉每一亩农田的“性子”,除了配合专家团队在试验田里科学施肥,种植期间,她仔细查看油菜的生长情况,发现缺苗就立即补种;收割时节,她更是争分夺秒,“早上割油菜、中午犁地、次日插秧”,巧妙利用梅雨季的雨水,让这片“薄田”奇迹般地亩产达到450斤。

  从“一个人干”到“一群人拼”

  一路走来,丰少云的家庭农场一步一个脚印走上正轨,然而农业之路布满了难以预料的风雨。2022年夏天,罕见的旱情让丰少云承包的600多亩农田遭受重创。彼时,皴裂的土地像一张张绝望的嘴,稻苗蔫头耷脑,奄奄一息。让丰少云感动的是,因为长期帮忙调养土地,村民们见状,自发带着抽水设备帮助她从水井引水灌溉,这种双向奔赴帮助她挽回不少损失。“这片土地从来没辜负过真心人,大伙儿的这份情谊,我会一直记得。”

  这份“双向奔赴”的感动,化作了丰少云带动乡邻致富的强大动力。她深知,一个人的成功不算真正的成功。谁家田里遇到难题,她卷起裤腿就去帮忙,手把手教村民病虫害防治方法;看到年轻人想种地,她不仅倾囊相授种植技术,还帮忙联系优质稻种。如今,她的家庭农场常年雇着五六位乡亲,年工资支出超40万元,还有更多农户在她的带领下,掌握了科学种田的技术,实现了增产增收。作为一名有着13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丰少云始终不忘初心:“一个人富不算富,田里的稻穗都弯腰了,才是真丰收。”

  老把式遇上新农人

  站在金黄的稻田间,丰少云看着儿子徐劲威熟练地操控无人机作业,眼神里满是欣慰与骄傲。面对粮食种植规模化趋势,这个早年在外干工程的90后,在母亲的影响下,毅然回到家乡,接过了种田的接力棒。从最初对农机设备的生疏,到如今能熟练操作无人机、烘干机等各类智能化设备,徐劲威完成了从“工程人”到“新农人”的华丽转身。在他的协助下,丰少云的1700多亩农田实现了从育秧、插秧到收割、烘干的全程机械化。

  只要是用汗水浇灌的希望,最终都会化作沉甸甸的收获。如今的丰少云家庭农场里,现代化农机设备整齐排列,无人机在天际线划出优美的弧线,插秧机的轰鸣声奏响了新时代的田园乐章。2024年,农场一举拿下金华市双季晚稻高产竞赛第一名,丰少云个人也捧回“2023年度金华市区优秀种粮大户一等奖”。面对荣誉,她却淡然一笑:“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伙一起努力的结果,更是科技赋能农业的见证。”

  “你看这稻穗,越是饱满,头就越低。”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丰少云的肩头,她的身影与一望无际的金黄稻田渐渐融为一体。从“不让须眉”的种粮女能手,到带动乡邻的“田埂老师”,再到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践行者,丰少云用一把锄头凿开土地的密码,在千亩粮田里续写着更加辉煌的篇章。(记者 梁亚伟)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