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诗人朱德康:为孩子写诗

2025-07-08 08:37:30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汪胜

  

  朱德康是教育工作者,他是小学校长,也是一位童诗写作者。他每天都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生活充满童真与童趣,这也为他的童诗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他的童诗经常发表在《儿童文学》《中国校园文学》《少年诗刊》等重点儿童文学刊物,这几年,他相继出版了《城市以南》《星星来到人间》等多本童诗集,这些作品凭借独特的视角和灵动的表达,深受孩子们喜爱。作为中国诗歌学会校园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朱德康不仅专注于自身的童诗创作,而且一直致力于倡导、践行、普及童诗阅读和教学,让孩子们在童诗的滋养下快乐成长。

  一

  朱德康是金华南山人,他从小就在山间奔跑嬉戏,对巍峨的群山怀有深厚的眷恋。儿时,他经常登到山顶远眺金华城的轮廓;长大后,当他走出大山到城里求学,每当登上屋顶阳台,他的目光总会不由自主地投向南山深处的老家,那里承载着他最纯粹的乡愁与记忆,而大山的雄浑辽阔,也铸就了他宽厚豁达的性格。

  从读书开始,朱德康就与文学结缘,他特别喜欢阅读。大学时,他一开始不适应城里生活,经常沉默寡言,显得格格不入。直到在文学课上接触到朦胧诗后,那些跳跃的意象、灵动的文字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内心的诗意世界。此后,他疯狂地喜欢上读诗、写诗,骑着自行车满城市跑,一家图书馆读完了又跑到另一家,然后自己偷偷地在寝室写,暗暗地投稿,写着写着就有作品开始陆陆续续发表,这给了他这位山村孩子很大的信心,从此踏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师范专业毕业后,朱德康成为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时光里,他在给孩子们上课的过程中,将诗意的种子播撒进每个孩子的心田。他一边教学一边写作,有时候就把自己写的诗念给孩子们听,孩子们的童言童语和欢声笑语,给了他很好的思考。这一时期,他写得最多的是自己的童年、大山的亲人、大山的伙伴以及一个山村青年在城市的奋斗。

  在《摆渡人》一诗中,他这样记录对生活的思索:“你说/摆渡人/只有起点/终点就是起点/你最熟悉的/不是桨橹/不是扁舟/不是水流声/是每一个百年同渡的梦”。在《完整的夜》一诗中,他这样珍藏亲情的陪伴:“月光泻下的声音/和着你稚嫩的心跳/拉长了夜/……/此刻,我不再习惯窗前码字/以父亲的角色在你梦里/拾起一个完整的夜”。每当回忆家乡时,他写下对童年大山的乡愁:“大山总把柔情/一声不吭地化进山林、黑土和崖壁……/是一脸的刚毅/其实,山泉是他静静流出的泪/等着那些在他乡的孩子归来/欢喜地把泉水担回家”。

  随着创作的深入,朱德康的笔触越发娴熟,他开始尝试向更多刊物投稿,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更广阔的读者群体。幸运的是,他的作品先后得到《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财经报》《诗刊》《诗选刊》等100多家报纸杂志的青睐。他的部分诗作还被入选诗歌年度选本,还有一些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课外推荐读物。他还荣获中国风雅颂诗歌奖、中国徐志摩诗歌优秀作品奖。三尺讲台,让他找到了教育与文学的完美契合点,既守护着孩子们的纯真世界,又滋养着自己的文学创作。

  二

  2020年,朱德康将多年写作、发表的诗歌集成《城市以南》一书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著名诗人、评论家刘向东为诗集作序说:德康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其中一个是真实的、有形的历史世界,是“城市以南”的万事万物,而构成另一个世界的是梦境、想象和幻象,所以诗歌中一直存在着“魔力”要素与“现实”要素,存在着“神奇与美丽”的部分和“真理与意义”的部分。

  朱德康说,选入这本诗集的诗前后跨度十年,记录了他从山村到城市的奋斗历程思考。在《取景》一诗中,他这样记录深切的思念:“远古走来的银杏/浅谈春秋/枫黄,落了一地/树下,走过月台的你/渐行渐远/风华染成了秋衣/我打了九宫格,开了蒙太奇/远方,景色如初/却定格不了你的归期”。在《芳华》一诗中,他这样描摹细腻的情感:“三月的音韵未来/江南的烟雨已有人采摘/远方的愁绪,为谁而开/流水江月/最是芳华能致远/吾心安处/便是春天”。对朱德康而言,诗是工具,诗是灵魂,诗也是沟通是慰藉。

  一位与他素未谋面、以诗结缘的诗友“蒙佳”读完这本诗集后说,朱德康擅长将生活的激情、细腻的感受藏于字里行间,在五味杂陈的生活中书写真情,在烟火日常的影像里发现诗意。用诗的眼睛,从寻常影像中发现美;以敏感的触觉,从平淡生活中砸出真味。他不断记录、积累、升华,向看似庸常的生活输送新鲜的活力,使生命焕发出特立独行的色彩,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质地。

  在小学任教多年后,朱德康到机关工作了两年多。不同于充满童真的校园,机关严谨的工作环境虽带来诸多挑战,但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打开了全新视野。然而,对教育事业的眷恋与对孩子们的喜爱,让他觉得自己更适合在学校工作,也是这个时候,他的诗歌创作开始形成自己的固定方向,他想一心一意为孩子们写童诗,他又毅然选择重返校园。无论身处讲台还是机关,他总能自如切换角色,始终以诗为伴,用文字记录生命中的每一段旅程。中国诗歌学会会长黄怒波评价说:《城市以南》诗集是朱徳康自己生活的诗性浪花,但这些浪花极其安静,默默地讲述着朱德康无法忘记的南山、城墙和父亲……

  著名诗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臧棣认为:诗的眼光应该不断包含并改进对生活的排认,这种辨认与其说是审视的,不如说是以生命的天真重新打量人和世界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讲,朱徳康的诗是积极的,积极于生命的好奇。他总是对生活经历中的一切充满了观看的热情,将自然的之美的点点滴滴融合在词语的欣悦之中。不要小瞧这种词语的观看,最终它会成就人生的境界。

  三

  当朱德康重新踏入校园,一种久违的轻松感涌上心头。校园充满朝气与希望,朱德康努力要做的就是和孩子们一起走进文学的世界,感受文字的力量,探寻世界的奥秘。他最喜欢做的,便是带着孩子们在阅读与写作中穿梭,让他们尽情遨游在文学的浩瀚海洋里。

  2020年,在朱德康任教的班级中,每一个孩子都化身为才华横溢的小诗人。他们创作的童诗灵动鲜活,日常习作也别具一格,这些作品相继在《小学生时代》《东方少年》《阅读与写作》《少年诗刊》《拼音报》等十多家少儿文学报刊杂志上发表。不仅如此,在各类写作比赛中,孩子们也屡获佳绩,获奖次数近20余次。在阅读、写作、发表的良性循环里,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愈发高涨,就像被点燃的火把,越烧越旺。

  在投身教学工作的同时,朱德康也拥有了更多时间进行童诗创作。多年来,他将教学与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写成一首首有趣有味的童诗。2025年初,他将平日里创作发表的童诗集结在一起交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星星来到人间》一书。书中的每一首童诗,都取材于日常教学和生活,朱德康以纯真的儿童口吻,细腻而生动地抒发着儿童的心声,读来让人仿佛重回那段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儿童诗必须切合儿童的心理,抒儿童之情,寄儿童之趣,才能受到儿童的欢迎。这是常识。因此,儿童诗作品要让小读者喜欢,作者首先要懂得儿童心理。孩子爱听故事是天性,朱德康在这本童诗集里,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他的童诗是写给孩子们看的,都是童话般的诗,都有很强的故事性。比如第一章的第一首《比高》:“爸爸比我高/妈妈比我高/姐姐也比我高/我好想长高/于是,我站在小板凳上去/比姐姐高/站椅子上去,比妈妈高/在桌子上,比爸爸高/还想站到白云上/站到月亮上/比天空高?”有趣的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不禁回忆自己的童年,也有这般有趣的比高经历。

  诗是抒情的艺术。“情动于中行于言”,没有感情便没有诗。诗的世界是一个感情的世界。儿童诗当然也不能缺少感情这个基本要素。朱德康的儿童诗,有不少在我们通常读到的童诗里找不到的童趣。《有个问题》:“有人说/我的眼睛像妈妈/我的鼻子像爸爸/我的嘴唇像奶奶/我的耳朵像爷爷/可我一直在想/我身上哪里像我自己/这个问题/我得去问问他们”。《做自己》:“石头就是坚硬/小河就是流淌/高山就是挺拔/男孩就该奔跑/做自己/做真实的自己/这个世界/才是最好的世界”。这两首诗连在一起,探讨了“我”是谁的问题。情感真挚,诗心与童心融在了一起,孩子探索自我以及该如何成为自己的想法,通过真实的情感表达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诗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想象对于儿童诗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越丰富越好,越新颖越好,越奇特越好。朱德康的儿童诗,很好地融入了想象。如《日记本》:“夜晚/我把阳光、花朵、朋友、游戏……/通通写进日记/然后用日记本当枕头/做一个/白日里意犹未尽的梦”。写日记是孩子们日常学习生活中常见的一件事,大多孩子对写日记是害怕的,但是,诗人在创作时融入了关联性想象,十分生动地把写日记这件事写成了一件美好的事,白天的缤纷意犹未尽,记录在日记本里还不够,要在梦里继续。于是,一个充满活力、有趣的少年形象就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诗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的第一要素。希腊诗人西蒙奈斯说:“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有形的诗。”儿童诗要求语言美,形象浅显、简洁、单纯、准确、生动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朱德康的儿童诗里,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他的不少童诗创作素材源于生养他的那个小小山村。《如果,大山是透明的》《半溪很小》《那些书》《那条小路》等,这些童诗的每个字词都蕴含着作者对那个生养他的乡村的真挚的爱。所以,童诗是暖的,童诗更是美的。

  朱德康在谈到自己的童诗创作时说:“优秀的童诗往往就是用不同视角去看待身边普通、平凡的一切,然后引发思考和创新。春风化雨、诗画童年。写童诗、读童诗,引导孩子们走在向真、向善、向上、向美的道路上,未来的世界必定精彩。”

  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朱自强曾为著名儿童文学翻译家韦苇的童诗作序时写过这样一段话:“中国儿童文学需要走向世界,为此,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中国的才是世界的。这话没有错,但是,它不是完整的论述。不仅是中国的,而且还是世界的,如此,才能汇入世界童诗潮流。”这段话同样适用于朱德康,这也是他童诗创作的意义所在,相信他的童诗不仅是中国的,而且还是世界的。

  四

  作为中国诗歌学会校园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朱德康深知童诗对孩子们成长的重要性。他不仅专注于自身的童诗创作,而且致力于童诗阅读和教学的倡导、践行与普及,期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童诗的滋养下快乐成长。

  这些年,朱德康始终为推广童诗而努力。他先后受邀前往四川、内蒙古、江苏、江西等地的高校及中小学校园,开展儿童诗讲座。讲座中,他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孩子们介绍童诗的魅力。他分享自己的创作经历,讲述那些灵感迸发的瞬间,让孩子们明白,童诗并非遥不可及,它就来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源于孩子们纯真的内心世界。

  他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鼓励他们用童诗记录下自己的喜怒哀乐、奇思妙想。在互动环节,孩子们积极提问,朱德康总是耐心解答,用亲切的话语激发孩子们对童诗的热爱,他希望童诗能够温润孩子童年。平日里,朱德康坚持带班教学,他也将童诗巧妙融入课堂。他会结合课本内容,引入相关的童诗,让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他还组织童诗朗诵比赛、创作比赛等活动,为孩子们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他的鼓励下,许多孩子从最初的羞涩不敢尝试,到后来自信地创作并朗诵自己的童诗作品。这些孩子在童诗的陪伴下,不仅语文素养得到提升,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自信。

  不仅如此,朱德康精心编著的童诗读本,不仅收录了朱德康个人创作的原创童诗,而且收录很多优秀童诗。他从培养儿童诗歌阅读兴趣为出发点,通过系统编排,为小读者们打造了兼具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童诗读物。书中作品题材丰富、语言灵动,有的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出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有的用充满想象力的笔触勾勒出奇幻的童话世界,每一首都蕴含着真、善、美的力量。朱德康希望,通过童诗读本,孩子们能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中,开启充满诗意的一天,感受童诗带来的温暖与美好。

  朱德康始终行走在读诗、写诗以及推动童诗教育的道路上,他用自己的热情与坚持,为孩子们点亮了一盏盏诗意的灯,让童诗的光芒照亮他们成长的道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童诗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与快乐,为童诗教育的普及与发展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