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位于婺城区新狮街道下裴村乌饭生态庄园内的金华乌饭博物馆,就犹如来到一座“有味道”的非遗殿堂。
细看金华乌饭博物馆,其外观是土墙建筑,每一堵老土墙,都像是时间的画布,记录着风雨的洗礼和岁月的更迭。这座博物馆由浙江工匠、金华乌饭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桂华把自家老房子改造而成,既保留了老屋的质朴厚重,也让更多人在这里看到、学到、尝到真正的非遗乌饭的味道。
金华乌饭博物馆也是金华黄大仙饮食文化研究院,步入其间,可见有“妈妈的味道”“黄大仙饮食文化”“金华市技术能手”等展区,通过图文、画卷等形式生动展现了金华乌饭文化和民俗典故。而在一旁的旧式厨灶间中,案板上乌米、佛手丁、火腿、豆沙等原料一应俱全,灶台上轻柔的蒸汽氤氲浮动,一个个特色粽子自锅中打捞上来,粒粒饱满的乌米之间,馥郁清香扑面,让直播镜头前的观众垂涎欲滴,纷纷下单选购。
“宋代诗人苏轼曾在《次韵程正辅游碧落洞》中写到‘黄公献紫芝,赤松馈青精’。其中,‘黄公’便是黄大仙,‘青精’则是制作金华乌饭用的重要原材料。”李桂华介绍,青精饭就是乌饭,是用南烛叶榨其汁水将糯米浸泡24小时泡到发绿、蒸至发蓝,再稍放变黑的一种地方美味。乌饭的主要功效为健脾益肾等,江浙一带常以一碗黑中带紫的乌米饭迎接夏季,而民间还流传着黄大仙在“四月初八”用乌饭叶制作乌米饭,帮助百姓治病防蚊虫的故事。
“我现在都记得小时候放学回家,常常看到母亲和外婆坐在大门外,将山上摘下的棕榈叶煮晒后撕成条状用来捆扎粽子的场景,她们煮的粽子裹挟着棕榈叶的清香,总是让我胃口大开。”在李桂华眼里,乌饭也是家味道的情感符号。近年来,他积极复刻童年的味道,致力于把金华乌饭发扬光大,不仅将家乡的乌饭民俗成功申报了婺城区非遗项目,更通过创新研发,推出了乌饭主题系列粽子,让这一传统食材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受到了无数人的赞美和好评。
金华乌饭博物馆,是匠心与文化的完美融合,承载着一方水土的记忆,延续着千年不散的乌香。目前,这里除了制作乌饭产品外,还开展了数十次研学活动,与多所高校合作研究乌饭树叶的更广用途。它已然成为金华又一文化地标,等待着每一位热爱民俗文化、追寻地道风味的你前来探访。
(记者 曹静怡)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