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婺瓷新语——陈新华婺州窑精品展”在市文史研究馆启幕。市政协、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市文史研究馆相关负责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州窑传统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新华及部分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研究员)、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师生代表参加。
据悉,此次展览由市文史研究馆、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共同主办。此次展览共展示220多件套当代婺州窑作品,其中各式器皿42件,茶器具188件套。作品中分草木灰釉系列、火石红系列、釉下褐彩系列、乳浊釉系列和古彩装饰五个系列。展示中有陈新华和国内知名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这些合作的展品增强本次展览的学术性和观赏性,也给当代婺州窑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一场展览讲述半个世纪匠心路
开展仪式上,陈新华回顾了从艺52年来对婺州窑文化艺术的坚守与创新历程,表达了对家乡沃土和传统技艺的深厚情感,阐述了其“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艺术理念,并向市文史研究馆捐赠婺州窑精品。
据悉,陈新华1955年5月出生于金华,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陶瓷设计专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其作品知名度高,作品灰釉《堆塑龙瓶》被希腊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博物馆珍藏,作品《禅》为首届中国进口博览会国礼……另外,还有很多作品被各地博物馆收藏。
陈新华作为婺窑复兴的先行者,辗转大半生,逐步填补婺窑历史发展的断层,也循序渐进摸索出“艺术家辐射产业”的婺窑文化复兴之路。
自1973年入职金华陶瓷厂,陈新华就跟着师傅钻研婺窑制作技艺,后在中国美院进修雕塑系,逐步成长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最终以从传统工匠圈里走来的艺术家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随后,活动现场,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宝庆做客市文史研究馆“丽泽讲堂”,以《共创·共享·共生:科技与手工艺的创新融合》为题作了一堂专题讲座。
一项非遗承载千年婺州史
婺州窑,这个位于浙江金华、衢州一带的古窑场,不仅在宋代经济、文化、科技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崛起,而且以其地理资源的优势、技术创新的路径、丰富多样的产品特色、独特的艺术风格、深远的社会影响、广泛的对外贸易以及对现代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成为研究中国古代陶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婺州窑之火,自商周燃起,绵延不绝。它承载的远不止泥土与釉彩的技艺。从秦汉古朴凝重的草木灰釉,到两晋青瓷;从首创化妆土运用,到独具匠心的褐彩点绘;从耀变乳浊釉到最具特色的堆塑技艺;从唐代茶圣陆羽赞誉的青瓷碗盏,到北宋风靡日、韩及东南亚的珠光青瓷……这些凝结着先民智慧的独特工艺,是金华人必须倾力守护的“根”与“魂”。
婺州窑器型丰富,纹饰生动,承载着古婺大地的生活美学、宗教信仰与精神追求。古朴敦厚的造型,流畅写意的褐彩线条,无不流淌着地域文化的基因密码。
早在2017年,陈新华就在婺城区雅畈镇汉灶村建成中国婺州窑博物馆园区。园区由婺州窑博物馆、婺州窑制作技艺体验馆、大师工作室和婺州窑文创展销馆组成。博物馆展陈了婺州窑发展历史及由三国到明清时期的代表性藏品。体验馆一次可容纳300人同时体验。
2021年,“婺窑之光”国家级非遗婺州窑活态展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浙江西湖美术馆展出。陈新华携徒弟,并邀请若干陶瓷艺术研究员共59人,分三个主题展出涵盖大器、摆件、瓷印、茶器、香器、花器等在内的741件作品。
一份创新驱动婺窑文化经济
“传承是基石,创新则让千年窑火生生不息,我坚信,唯有拥抱时代,婺州窑方能焕发新生。”陈新华说。
近年来,陈新华携一众婺州窑非遗传承人在研究传统原料、釉料配方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材料的科学运用。同时,他主动让设计赋能,让传统工艺走进当代生活,设计制作出了越来越多符合当代审美与使用需求的器具。这些设计中不乏跨界融合的佳作,他尝试与东阳木雕、永康金属雕等历史经典工艺合作,拓展婺州窑的应用边界和艺术表现维度。
在陈新华看来,守护婺州窑的千年窑火,是所有金华人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他认为,金华人尤其是婺州窑非遗传承人应当树立品牌意识,讲好品牌故事,利用国家级非遗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还有历史经典产业的优势,深入挖掘婺州窑的历史底蕴、工艺特色、文化价值,打造有温度、有深度、有辨识度的品牌文化。新一代婺州窑非遗传承人应当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积极参加国际文化交流与展览,让凝聚着东方智慧的婺州窑作品走向国际,在世界舞台上讲述中国陶瓷的独特故事。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