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动画电影《聊斋:兰若寺》的热映,将这座源自《聂小倩》的文学古刹再次推至聚光灯下。影片巧妙串联《聂小倩》《画皮》等经典名篇,让人们沉浸式感受瑰丽斑斓的聊斋世界,也不禁引来追问:为何影片以“兰若寺”命名?这座文学中的“鬼寺”与金华有何渊源?
据了解,《聂小倩》的故事是蒲松龄根据金华民间传说改编,原著记载:宁采臣“适赴金华,至北郭,解装兰若”,明确将故事锚定于“金华城北兰若”,考证指向当地永福寺(密印禅寺)。一方面,寺旁的万佛塔与文中“殿塔壮丽”高度吻合,邻近的清代金华试院(今侍王府)也为书生借宿提供了合理性。在历史背景上,清顺治三年(1646年)金华抗清后遭屠城的历史悲剧,其埋骨地如西峰寺、旌孝门外,皆与聂小倩“葬寺侧”的凄惨身世形成互文。更耐人寻味的是,千禧年后万佛塔地宫出土的宋代刻经中,明确记载着高僧居政在此讲授《楞严经》的史实,与聂小倩“妾少诵《楞严经》”的自述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我们可以想象,百年前蒲松龄或曾伫立寺前,将好友李渔所述传说与眼前香火、梵音交织,落笔成千古奇谭。
从1960年邵氏首部黑白电影《倩女幽魂》,到金华婺剧团排演的婺剧《聂小倩》,再到1987年张国荣、王祖贤主演的经典电影……这些年来,兰若寺的故事被不断搬上银幕与舞台,共演绎成36个版本,让这个东方传奇走向世界。而该文学作品之所以日久弥新,也是因为故事融合佛家轮回、道家法术、儒家伦理,与金华地域文化及“义利并举”的金华学派精神相得益彰。不同时代的创作者总是赋予兰若寺新的内涵,但聂小倩对自由的追求、宁采臣超越生死的真情、燕赤霞的侠义精神,这些蕴含的善良、勇气、抗争等普世价值,却始终引发观众深刻共鸣,让其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焕发新生。
回看动画电影《聊斋:兰若寺》,“聂小倩”篇章虽设定在民国,但电影中有红砖墙、斜木屋面等与婺州古城相似的建筑风格,小倩安身的魂瓶是具有捏塑特点的婺州窑瓷器,影片中主角们途经的火车站,也让人幻视民国时期的金华站……电影是否实地取景金华婺城,我们不得而知,但这座文学虚构的兰若寺,却是因这里的山川风物而血肉丰满,也因文学的力量获得永生。
值得一提的是,在银幕中大放异彩的兰若寺,故土金华婺城也正经历着一场文化重生。
每逢节日,走进婺州古城,可见“聂小倩”NPC随机现身街巷,游客可与之互动,甚至能触发隐藏剧情。另一边,璀璨的万佛塔吸引众多coser打卡,通过场景妆造还原,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一场“寻找兰若寺”热潮……
去年8月,“聂小倩传说”就列入婺城区第十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今年3月,在婺城区文旅体局的指导下,兰若文化研究院正式成立,还有一场场关于“聂小倩与金华文化”读书会定期举行,专家学者济济一堂,系统梳理故事与金华儒释道文化及婺学精神的关联,探讨IP现代价值。与此同时,福袋、冰箱贴等“聂小倩”主题文创产品巧妙地让经典文化融入了市民游客的日常生活,受到了大家的青睐。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金华人通过新媒体渠道积极说好聂小倩与金华文化的故事,我们举行的‘聂小倩爱情主题文学创作大赛’也收到了来自各地的投稿。”婺城区文旅体局副局长李英昌表示,近年来,婺城深入挖掘“聂小倩”文化IP价值,开展聂小倩主题大型文旅剧本杀《牵星渡婺州》实景演绎等,以演出、剧本杀和系列微短剧的形式,让更多人在趣味中触摸城市文脉,建立起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无形中,也让兰若寺超越了文学虚构,成为金华的一个文旅符号。
夜色中的万佛塔璀璨依旧,仿佛诉说着穿越时空的故事。从蒲松龄笔下的聊斋秘境,到知名的文化IP,再到婺城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兰若寺这座游走于虚实之间的古迹,正生动演绎着传统经典的当代表达,助力书写属于金华新时代的文化传奇。(记者 曹静怡)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