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洪珊)8月1日清晨,在婺城区箬阳乡南坑村的一处老屋院落,92岁老人邹旺法将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缓缓升起。当红旗升至顶端迎风飘扬时,邹旺法的眼眶中闪烁着晶莹的泪光,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了对祖国的深情。
没有仪仗队的奏乐,一方水泥浇筑的农家小院便是邹旺法的升旗台。像这样的升旗仪式,邹旺法已经坚持了整整39年。在他家中,四十余面用旧的国旗被妥善收藏,成为老人压箱底的宝贝。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国旗下,深情的歌声,从邹旺法那略显沙哑的喉咙里传出。如今,92岁高龄的邹旺法,至今仍能完整演唱七十首红色经典歌曲,用歌声传承着那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1935年,箬阳乡建立红军游击根据地,吸引了包括邹旺法父亲在内的大批乡亲加入到后勤保障中。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身影和乡亲们支援革命的热忱,在他幼小的心灵播下了红色的种子。“那时候,日军的飞机总在头顶嗡嗡作响,山间飘扬的一片片红旗就是我们的定心丸。”邹旺法回忆道。
新中国成立前夕,邹旺法担任公社农民协会会长,积极投身革命工作。新中国成立后,邹旺法又担任公社民兵连副连长,全身心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自1958年起,邹旺法家陆续迎来了5个孩子。“父亲从小按照‘正直、勤俭、爱党’的家风教育我们兄妹五个。”邹旺法的小儿子邹金朝回忆道,“我小时候太顽皮了,但父亲总是耐心地一遍遍给我讲革命年代的故事,告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更要发愤图强。”
1986年,邹金朝到南坑村小学教书。一次,邹金朝向父亲讲述学校升五星红旗的故事。听着儿子描述的情景,邹旺法心潮澎湃。同一年,53岁的邹旺法做出了一个特别的决定——在家门口挂上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这是1986年我收藏的第一面五星红旗,是专门找人一针一线缝出来的。”邹旺法小心翼翼地从一叠折叠平整的红旗中,找出一面颜色依旧鲜艳的红旗,慢慢摊开。多年来,不管是党旗、国旗,或是团旗、队旗,邹旺法都多方搜集、细心收藏。
一面面红旗,不仅成为邹旺法家一个独特的标志,更刻在一家老小的心头。如今,邹旺法和老伴行动已不太方便,但每逢国庆节、建军节等重要日子,老人仍坚持在家门口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旗杆也从最初的木头、竹子,更换为耐用的不锈钢,他们还焊接了不锈钢基座,安装上国旗升降器。陪着升旗的家人也从最初的五个子女,渐渐拓展到孙辈。“现在孩子们一到节日,都会主动要求回来,和爷爷一起升国旗。”邹金朝笑着说道。
在邹旺法心目中,这一面国旗是对幸福生活的感恩,更是对祖国深沉的爱。最让老人欣慰的是,除了家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参与到升旗仪式中。“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祖国能够越来越好,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邹旺法说。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