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潮宏摄
浙江鑫科盟年产260万件新能源轻量化汽车配件生产线建设项目周金权摄
大唐金华天然气发电项目吴铮誉摄
老小区大消防徐乐摄
有特色、有温度的社区工会驿站
西市街商圈巡逻队田双双摄
2025年的进度条已过半,婺城大地处处涌动着大干快上的发展热潮。
今年以来,婺城区锚定“港”“廊”“链”主战场,聚焦“抢机遇、抓项目、助企业、提消费”经济工作主线,奋起突围、赶超崛起,经济运行承压前行、稳进向好,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今年上半年,全区GDP增长4.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9%,市场经营主体数量突破7万户,省级民生实事完成率87.2%,接待游客数、旅游收入均列全市前三,盘活工业用地位列全市第一……一步一个脚印逆势而进,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进,婺城的发展韧性和活力进一步彰显。
“稳”有支撑
随着位于乾西乡栅川工业园区的大唐金华天然气发电项目建设进入关键节点,能源领域将迎来里程碑式突破。“项目预计今年12月建成投产。”大唐(金华)清洁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耀利对未来充满信心。
作为浙江省“千项万亿”、金华市“十四五”规划重点能源建设工程,该项目建成投产将成为浙江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电源支撑点,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放眼全区,这样的高技术产业项目还有很多:浙江鑫科盟年产260万件新能源轻量化汽车配件生产线建设如火如荼,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填补区域新能源轻量化零部件产能缺口;伴随着金华尚坤(银基)智能网联先进制造园项目加速推进,一个年产500万台数字钥匙产品的创新高地雏形初现;总投资20亿元的凯卓立全国总部及智能尾板产研基地项目,将在婺城打造全球最大的车载智能装卸装备产研配中心……
火热的建设场景印证了经济的韧性。今年上半年,婺城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8亿元,同比增长33.9%,增速超出全市平均水平17.5个百分点,位居全省前列。其中高新技术投资、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99.7%、83.4%、56.4%,均列全市第一。
亮眼的数字背后,有婺城干群的辛勤付出,更有一系列精准有效的政策措施作为坚实支撑。
如,今年以来,婺城区以抓项目扩投资行动为主线,全力扩大有效投资。通过资源集中配置、政策集成发力、力量集聚攻坚,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电动工具、轻量化新材料三条重点产业链,全区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再如,婺城区抢抓重大政策机遇,积极承接用好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累计争取超长债、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债等各类要素资金19.9亿元、增长27.9%,有力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和民生项目的实施。
又如,婺城区紧抓项目增量攻坚突围。上半年共落地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4个、亿元以上内培项目5个,13个省“千项万亿”项目完成投资24.5亿元,投资完成率77.1%,新建项目开工率在全市率先实现100%。
从拼数量到拼质量,从谋速度到谋效益,婺城区经济运行呈现结构改善、韧性增强、量质齐升的积极特征,夯实了稳增长基础。
“进”有动力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
今年上半年,婺城区市场经营主体数量突破7万户,同比增长7.66%;个体工商户数量突破5万户,同比增长8.90%;新设企业1454户,同比增长7.54%,增速居全市第二。
各类企业纷至沓来,这是婺城经济活力的注脚。而这种活力,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引导和政策扶持。2025年以来,以“营商”和“赢商”互促,婺城营商“磁场”能量激荡,市场经济动力澎湃。
以服务之优促发展之进。婺城区系统性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搭建“赋能+帮扶+服务”3F体系,促进招引项目全生命周期便利化。统筹协调项目主体和各职能部门形成“1+2+X”攻坚合力,加快项目签约落地之后的一系列流程,为企业在婺城发展护航。
以改革之力促市场之活。婺城区通过实施企业“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将开办、股权变更、迁移登记等事项整合为“一件事”套餐,借助跨部门数据共享实现“一网申报、并联审批”,让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便捷。自去年以来,全区已累计办结相关业务8718件次,行政服务效能与企业满意度同步跃升。
良好营商环境是投资兴业的“广袤沃土”,科技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日前,浙江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熊继平被浙江云澎科技有限公司聘为“科技副总”。“‘科技副总’为我们送来了‘及时雨’。”云澎科技副总经理陆月萍说,企业急需破解AI技术方面难题,这与熊继平所研究的领域不谋而合。“科技副总”的入职不仅为企业攻克技术壁垒提供强大助力,也为企业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锚定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引擎,婺城区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打通科技供需匹配路径。打造“校企双聘”企业试点47家,选任“科技副总”50人,上半年新增省级以上领军人才9人、大学生5600人。
加强科创平台效能建设。浙师大金华科创园签约企业34家,“浙中数港”正式挂牌,“金华浙江大学校友科创中心”、中国—莫桑比克智慧农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落户园区。
强化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深化“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的结对合作机制,浙江光电子研究院“量子光子束线集成系统中试平台”入选全国“量子信息”领域首批重点培育名单、全省唯一。上半年共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家。
向新而行,“进”有动力。企业主体的内生力不断激发,科技创新的聚合力加速释放。创新火种越燃越旺,照亮婺城高质量发展前行之路。
“好”有保障
今年6月,随着新增的20台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安装到位,婺城区如期完成2025年度省级民生实事相关配置目标。全区AED总数达224台,配置密度跃升至每10万人口45台,守护能力显著增强。
“我们综合考量流动人口、值守条件、急救需求等因素,优先覆盖学校、交通枢纽、社区服务中心等场所,并培训值守人员,为生命安全增添坚实保障。”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在雅畈镇初级中学、铁路文化中心等地,那抹醒目的“救命橙”日益成为公共场所的标配。
民生是发展的落脚点。婺城区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痛点,办好民生实事,扎实抓好医疗卫生、教育助学、就业创业、养老帮困等各项工作。今年以来,婺城区紧扣年度目标,认真对照序时安排,细化举措、精心组织,一份份“民生清单”正在变成一幅幅幸福图景,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截至目前,婺城区省级民生实事10个方面34个项目268个点位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87.2%,多项民生工程已提前完成。广大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平安,是和谐的基础,也是发展的前提,更是最大的民生。婺城区以“善作善成”的治理恒心和“向上向优”的发展追求,在风险防控、社会治理、服务经济发展等领域持续发力,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平安建设成绩单:平安婺城实现“二十连创”,获评法治浙江建设优秀单位。
“通过整合,消防整改取得了较大成效。居民满意了,安全感提高了,现在物业费收缴率比以前也高了许多。”城北街道优诗美地物业经理应伟玲说。该街道将春天国际小区、优诗美地小区、泰隆银行整合成一个新的消防联合体,消防安全由一个消控中心集中管理,使就近单位消防力量得到了整合,小区消防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西市街商圈作为金华核心商业区,汇集商户3000余家。针对商圈经营主体类型复杂、用工密集、劳动争议纠纷易发等治理难题,婺城区创新成立商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打造“1+1+9”三级调解矩阵,实行一支队伍“联动处置”,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6%,消费投诉同比下降9.5%,走出了一条具有示范效应的商圈治理新路径。
每一件可感可及的民生“关键事”落地生根,都在默默夯实这座城市幸福生活的基石,托举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上半场成绩出炉,下半场又将启幕。活力胜过压力,机遇大于挑战。让我们紧抓每一天,干好下半场,全力以赴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努力交出“主城崛起”优异答卷。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