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八一荣光里,他们续写“戎”的底色与“家”的担当

2025-08-04 08:34:02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刘琳婕 卢晓飞 梁亚伟

  编者按:2025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98载风雨兼程,恰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每一页都镌刻着军人的热血与担当。现在,让我们将目光投向婺城四位优秀的退役军人与军嫂,他们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有的卸下戎装不改锋芒,有的一袭芳华许给守望,无一不用真情浇灌双拥之花,用小爱汇聚家国大爱,用实际行动默默诠释着奉献的重量。

  “只要群众需要,我就在。”

  ——婺城区罗店镇九龙村党支部副书记退役军人诸葛智能

  2003年,19岁的诸葛智能怀揣“不当兵后悔一辈子”的信念,参军入伍,成为江西南昌武警一支队特勤大队工化中队的一名义务兵。

  初入军营,高强度训练和陌生环境让他一度难以适应,但军人的使命感支撑他咬牙坚持,逐渐成长为一名坚毅顽强的战士。

  两年服役期满,他因表现优异选择留队,并获得赴武警福州指挥学院学习防化知识的宝贵机会。“防化领域对我来说是全新的领域,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学习。”诸葛智能说,在战场上,毒剂往往难以甄别,而化验员的工作就是运用专业设备,为战友开辟安全通道,对可能存在毒剂的区域进行侦查。

  学成归来后,2006-2008年,诸葛智能回到原部队,担任化验教员,负责化学武器检测侦查工作。服役期间,他凭借优异的表现,获得三次“优秀士兵”、一次“优秀学员”称号。

  “军营生活磨砺了我,这段宝贵的经历不仅为我的人生道路打下了坚实基础,更让我深切领悟到‘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与责任担当。”诸葛智能说。2020年起,他担任婺城区罗店镇九龙村党支部副书记。上任以来,他始终秉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工作理念,坚持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促膝长谈,耐心倾听民声民意,细致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忧。无论是邻里纠纷调解,还是家庭困难帮扶,他都尽心尽力,成为村民信赖的“贴心人”。

  “我还想再多发挥一些自己的光和热。”2021年5月,诸葛智能加入蓝天救援队,成为一名公益救援志愿者。这支民间志愿组织常年参与走失搜寻、溺水救援、雪地救助等任务,全部服务无偿。2024年,诸葛智能加入婺城区关爱退役军人协会,2025年当选协会理事及副秘书长,期间参与形式多样的慰问活动和心理关爱服务,定期走访退役军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归属感和荣誉感扶持。与此同时,他运用自身资源,对有创业意愿的退役军人,提供创业帮助、助力他们创业。

  从军营到乡野,从橄榄绿到志愿蓝,诸葛智能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本色。他说:“只要群众需要,我就在。”无论身在何处,他都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落在实处,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篇章。

  (记者 刘琳婕)

  “部队教会了我战斗,更锻造了我不惧困难的意志”

  ——浙江金华飞奔金属制品厂负责人退役军人吕威

  吕威,浙江金华飞奔金属制品厂负责人,金华市青年创业领军人才、新生代企业家商会常务副会长。这位荣立过三等功的退役老兵,将军人的坚韧深深烙印在创业征程上,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卸下戎装不改锋芒”的责任与担当。

  时光回溯到2005年,吕威参军入伍,成为武警特战连的一员。两年的特战生涯,在他生命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段经历磨砺了我的意志,锻造了我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这精神,成为他日后闯荡商海最锋利的武器。

  2007年,退伍后的吕威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接手了一家小小的烧烤网作坊。一次偶然的机会,老同学联系他尝试制作喂鸟器样品,样品完成后客户却失联了。面对困境,吕威将样品挂到网上试销。短短三天后,便受到了一份来自国外客商多达6个集装箱的订单,让原本平静的小作坊瞬间进入“战时状态”,产能告急!

  危急关头,英国合作方负责人专程飞来支援。吕威带领工人们日夜攻坚,那股在部队里练就的拼劲,不仅确保了首批订单如期交付,更赢得了客户的深度信任。这场漂亮的“遭遇战”突围,也让他敏锐地锁定了英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当地法规要求家庭和公园必须配备喂鸟器。”他像锁定战场目标一样,精准锚定了这条商业赛道。

  创业如攻坚,商场如战场。吕威将攻坚克难的法则带入了商海。面对严苛的技术标准,他带头“啃硬骨头”。为精准把握鸟类习性,他翻烂了十几本专业书籍;为攻克防松鼠设计难题,他甚至在树林里连续蹲守观察三天。十年磨砺,昔日的门外汉已蜕变为行业专家,主导制定了2项国家标准,手握35项专利。他研发的智能喂鸟器,甚至远赴南极,成为极地科考队的“特殊队员”。如今,企业3000余款产品行销全球,智能喂鸟器在英国市场占有率高达21%。

  企业不断壮大,军人底色却愈发鲜亮。吕威视退役为“二次入伍”,积极开辟服务社会的新战场,他优先招聘退役军人,并通过产业链帮扶,成功助力7名战友创业,间接创造110余个就业岗位。

  如今,吕威成为退役军人创业导师,并积极筹建退役军人创业基地,谋划为战友转型提供更系统化的支持。从紧握钢枪守卫国土,到精研鸟器服务全球,战场虽换,冲锋的姿态却始终如一。这位老兵,在方寸之间的喂鸟器上,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国际市场,更以永不褪色的军人锋芒,持续照亮着创业创新与服务社会之路,生动诠释着退役军人的赤子情怀。

  (记者卢晓飞)

  “如果让我重新选一次,我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嫁给你。”

  ——广福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军嫂于琼

  从四川达州到浙江金华,从依赖父母的女孩到独当一面的军嫂,17年婚姻里,于琼把对丈夫的牵挂过成了日复一日的坚守,也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

  于琼与丈夫的缘分,始于一场意外的“血色相遇”。彼时,于琼还是达州市中心医院的妇产科医生,丈夫路过医院时,恰好遇到一位老人摔倒在地。他没有丝毫犹豫,抱起老人就往急诊跑,军装被老人的鲜血染红了一大片。这一幕,让于琼记住了这个眼神坚定、行事果敢的军人。

  后来,在部队与地方单位的联谊会上,两人再度重逢。于琼登台献唱一曲《相思的债》,歌声里的细腻温柔,让丈夫的心湖泛起了涟漪。一个是城市里的“白衣天使”,一个是农村走出的铁血军人,家境的差异没能挡住两颗靠近的心——丈夫的低调朴素、正直担当,早已悄悄住进了于琼心里。

  2012年,于琼带着女儿随军来到金华,从此便只身扛起了“家”的全部重量。丈夫一年在家的时间只有七八天,夫妻俩的联系常常是“单向奔赴”:于琼发消息前总要反复斟酌,怕打扰他训练。有时一条问候发出去,要等一个月后才能收到回复。可即便如此,所有的委屈和怨言,总会在重逢的那一刻烟消云散。

  最让于琼刻骨铭心的,是女儿出生时的惊险。丈夫远在部队没能赶回,她又产后大出血,直到女儿半岁,父女俩才第一次真正见面。

  大家都说丈夫的军功章,有于琼的一半,于琼却从不觉得自己是丈夫的“附属品”。在广福医院呼吸科,她和同事们日常要承担40到70名患者的诊疗工作,门诊坐班、气管镜操作、住院部值班连轴转是常态。即便如此,她仍在专业领域闪闪发光,先后拿下“优秀院感医生”“年度优秀员工”等荣誉。只是提及女儿,这位坚强的军嫂总会红了眼眶。因为女儿曾在信里写道:“妈妈,我很爱你们,但也很难过。你们一个救死扶伤,一个保家卫国,都很伟大,可你们不是好父母。”每当读到这里,于琼都会悄悄抹泪,但她知道,女儿终会明白,父母的“缺席”里,藏着对家国的责任。

  采访最后,望着手机里丈夫为数不多的照片,于琼既骄傲又心疼:“如果让我重新选一次,我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嫁给你。家里有我,请你放心!”能扛住困难,也能活出精彩,这或许就是军嫂最美的模样。她们把小家的牵挂藏进心底,把大国的责任扛在肩头,用柔韧的“她力量”,为军营撑起了最温暖的后方。(记者梁亚伟)

  “从跟你在一起那天起,我就知道日子会辛苦。但我从没怕过,更没后悔过。”

  ——城北街道黄泥岭社区工作人员军嫂姚含怡

  姚含怡总说,自己与军装的缘分,是刻在骨子里的。

  作为一名90后,33岁的姚含怡打小就在军人堆里长大——舅舅、表哥都是穿军装的人,家里总飘着一股特别的气息:舅妈提起舅舅时眼里的光,表哥聊起部队趣事的热闹……那时她不懂“辛苦”具体是什么,只看见军嫂的荣誉像阳光一样,把家里照得亮亮堂堂。

  2019年,经家人介绍,姚含怡认识了丈夫。同为江西人,这个比她小一岁的男生,眼里却写满了真诚和稳重,像极了家里那些穿军装的长辈。她知道和军人过日子注定聚少离多,却还是一头扎了进去。“我从小就懂,军嫂得自己把日子过成诗。”

  只是这“诗”里,藏着不少旁人看不见的辛苦。2024年,夫妻俩迎来了爱情的结晶。持续五六个月的孕吐像场持久战,让姚含怡吃不下东西,夜里翻来覆去地难受。她对着电话里的丈夫只字不提,“说了又能怎样?他在外面训练已经够累了,徒增烦恼罢了。”于是从第一次产检到孕晚期,她一个人攥着产检本穿梭在医院走廊,直到临产前几天,丈夫才匆匆赶回来。

  孩子出生后,有婆婆一起分担带娃的琐碎。可总有瞬间,孤独会悄悄冒头。孩子五个月大时,姚含怡抱着娃不小心绊了脚,重重摔在地上。看着哭闹的小家伙,那一刻对丈夫的想念格外浓烈。“要是他在,哪怕只是递张纸巾,也好啊。”如今,带娃出门时拎着大包小包,姚含怡也还是盼着身旁能有个坚实的臂膀。可转头,她又只是让丈夫安心训练,约定好每日传送视频动态,努力让千里之外的父亲不错过孩子的成长。

  “你做什么决定我都支持。”姚含怡决定随军来金华时,丈夫的话像颗定心丸。递交材料、联系住所……他在部队再忙,也每天抽时间帮她捋顺流程。如今,远离熟悉的亲友圈,姚含怡自己找教程给家里换电灯泡,帮新随军的姐妹熟悉环境,在黄泥岭社区里组织活动服务军属,她把对丈夫的爱延伸成了对所有军人的敬意,做起事来样样得心应手,反而觉得自己“长大了”,更有能量了。

  从依赖到独立,从懵懂到笃定,姚含怡早已知晓异地是常态,却在日复一日的磨合里,把这份“知道”过成了“习惯”与“深爱”。她在军嫂的身份里快速成长,“从跟你在一起那天起,我就知道日子会辛苦。但我从没怕过,更没后悔过。你穿军装的样子,在我心里,永远是最帅的!”今年“八一”建军节,这句藏了许久的话,是她对丈夫最深情的告白,也是对这份相守最坚定的答案。(记者 梁亚伟)

责任编辑:许珂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