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酒坊巷:烽火岁月里的红色印记

2025-09-03 10:56:22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张苑

  1937年,浙江省政府迁来金华,金华成为浙江抗日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而位于古子城的酒坊巷,当时巷头巷尾燎原的星火,点燃了一座城的红色希望。

  酒坊巷里浙江潮

  烽火岁月,同济大学、延安抗大、陕北公学、浙江大学等学校的一批爱国青年学生和文人志士汇集婺城开展救亡工作。他们在婺城创办进步刊物,建立救亡组织,不仅积极宣传抗日救亡,而且还成为共产党的地下交通联络处,为掩护革命同志、向皖南新四军输送人员做了大量工作。

  其中颇具影响力的《浙江潮》,是抗战时期浙江省政府的一份重要刊物,创办于1938年2月24日,由黄绍竑主办,严北溟主编。《浙江潮》为周刊,创刊号印了5千册,后每期印刷量虽有成倍增长,但因条件所限都在2万册以下,到1940年10月停刊,共出版了120多期。

  除了宣传抗战外,《浙江潮》杂志社经常在金华、温州、丽水等地举行座谈会、报告会、读者会,扩大影响。如1938年10月曾以秋季旅游活动名义,在金华北山双龙洞举行通宵达旦的时事座谈会,200多人参加。幼年居住在酒坊巷的胡丰老人回忆,1939年春,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身份来金华视察,向1000多名受训军官作关于抗战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会。

  根据《金华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金华市革命文化史料汇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6月)等资料记载,当年《浙江潮》社址就设在酒坊巷34号,为当时著名社会活动家黄人望先生的私宅。

  据了解,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至1942年金华沦陷,除了《浙江潮》,还有不少新闻通讯社、报刊杂志社迁来金华,如《东南日报》《东南战线》《青年团结》《浙江妇女》《决胜》《刀与笔》《战地》《战时生活》《新青年》《大风》等。当时聚集在婺城的抗战文化团体有13个,报纸刊物59种,抗战剧团12个,书店20多家。抗战初期的婺城被人们誉为“东南文化名城”。

  金华杏坛“读书声”

  金华中学即金华一中的前身,简称“金中”,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丽正书院改为金华中学堂。1933年更名为浙江省立金华中学。1936年,全校学生达1200余人,有“北有扬中,南有金中”的美誉。抗战期间,学校曾先后搬迁至金华澧浦、长庚,武义俞源,缙云金竹、棠慈等地,于1946年迁回金华鼓楼里。学校大门后又改开在酒坊巷。

  金兆梓、方豪、胡步蟾、王宗元……在一任任校长的接力下,金中百年,人才辈出。著名画家黄宾虹、一代报人邵飘萍、世界著名数学家樊畿、著名经济学家千家驹、《共产党宣言》翻译者陈望道、著名作家冯雪峰、历史学家吴晗、诗人艾青……无不在中国发展史上留下了鲜明的足迹。

  金华沦陷后,为抵制日伪奴化教育,“金中”人翻山越岭,穿过敌人封锁线,到山坑冷坞继续办学。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金中”师生无一人变节。

  此外,“金中”师生课余跋山涉水宣传抗日,兴办夜校。时任金中英语教师叶鹤龄之子叶克强在途中不幸遇到日寇,因拒绝带路而壮烈牺牲。金中学生在艰难困苦中不断成长,投笔从戎,走向民族解放的战场,支撑起时代的脊梁。

  如今,酒坊巷经过系列街区改造,在红色遗迹的基础上,引入了丰富的业态。近年来,伴随婺城研学游的火爆,系列红色主题项目走进酒坊巷,孩子们认真聆听每一个红色标记背后的故事,完成了一次又一次80周年的回望。(记者 张苑)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