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栏目 > 理论信息参考

2010年《理论信息参考》第十五期(总第92期)

2010-08-27 15:34:52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贯彻《廉政准则》须克服三种倾向

  腐败现象严重侵犯和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我们看到,近年来腐败向各个领域渗透,具有广泛性;腐败纠而不止、除而复生,具有顽固性;腐败手段隐蔽、花样翻新,具有欺骗性;腐败大案要案居高不下,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的颁布实施,就是要形成一种反腐的高压态势,有效遏制腐败蔓延的势头。

  一个政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在和平建设年代,危险主要来自哪里呢?主要来自于执政党内部的腐败。古今中外大量事实证明,历史上每一次政权的更迭都有着复杂的外部原因和表现形式,但就其内部原因而言,都与执政者的腐败有着本质的联系。腐败是一个社会的基本乱源,轻则引起群众的反对不满,重则会引起社会动乱,导致政权颠覆。颁布《廉政准则》既反映党和政府反腐败的决心和信心,也是对当前民意、民愿、民声

  当前贯彻《廉政准则》,我们要注意克服三种倾向:

  不能因为《廉政准则》一些规定看上去都是具体小事而不加以重视。《廉政准则》对领导干部提出了8个禁止,52个不准,这些禁令尽管看上去都很具体,如“在公务活动中提供或者接受超过规定标准的接待;或者超过规定标准报销招待费、差旅费等相关费用,违反规定配备、购买、更换、装饰或者使用小汽车”等,但我们不能因为是具体事或小事就不加以重视,不严格执行。小和大是相对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不少腐败分子也不是一开始就是大贪巨贪,而是从一点一滴突破禁令开始的,往往是积小恶为大恶。这就告诫我们,廉政建设无小事,一定要防微杜渐。

  不能因为《廉政准则》的一些规定过去就有的,过去就强调过,而不重视。新颁布的《廉政准则》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和要求,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领会。但也有一些规定是早有的,一直以来强调的。我们不能因此就在思想上不引起重视。在新形势下,贯彻《廉政准则》最重要的就是强化执行力。既然《廉政准则》作出了明确规定,又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出现,作为党员干部就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不能熟视无睹,不能阳奉阴违,不能在执行中“开口子”、“留空子”,降低要求。

  不能因为不是经济部门、强势部门就不重视《廉政准则》的贯彻执行。一直以来,有的领导干部总认为,我们不是经济部门、强势部门,腐败离自己很远,因此对廉政建设不以为然。应该说,腐败与权力相联系,一些管人、管钱、管物的强势部门,往往是腐败高发多发地,是反腐倡廉的重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部门就绝对安全了,就可以放松了。事实上,腐败无孔不入,没有哪一块地方是净土。因此,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不能把自己当作局外人,只拿《廉政准则》去对照别人而不联系自己。要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件事做起,时时处处严格履行《廉政准则》。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不断增强自我约束力,提高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免疫力,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资料来源:2010年8月9日《浙江日报》

  维权才能维稳

  改“劳动教养”为“违法行为教育矫治”的立法,未能如一些人的期望按计划在十届人大期内完成。

  我们怎样判定一些人的行为及一些社会现象的性质,我们对这些行为及现象在立法决策上给予什么样的回应,支撑我们的制度设置与改进的理念是什么和应是什么?这在中国转型的今天,应认真予以考虑。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社会所缺乏而需要构建的四种机制,这就是权益保障、诉求表达、利益协调、矛盾调处。有了这四种机制,权利得以认可、尊重和保护,诉求可以经由有制度保障的路径通达于当政者和社会,利益纷争可在法治的框架下协调裁处,使冲突有可能化解,这才是从根本上致社会于和谐、稳定的良方。

  如果说劳教或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是“行政处罚”,就要考虑什么样的行为必须处罚。许多我们曾经认为是有害社会的事,今天看来并不有害;一些选择了与社会主流中人不同生存方式的人,如果他们没有其他伤害他人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是不是一定要对他们用强制的方法予以改过——特别是事实已经证明强制的方法对改过并无实效。

  在法治国家,决策立法的第一要义是须以认可、尊重和保护人的权利为主旨;对人的处罚,对人的权利的“限制”和“克减”都应以是必须的和无可替代的为前提条件。第二是须有中立的司法,遵从预设的程序裁判;司法对权利被侵有救济功能。其他,才是一些具体的标准、规定,程序和技术性安排——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法的制定是这样,其他法律的制定也是这样。

  法治国家要的是良法,恶法因与法治的原则和理念相悖,应为每一个公民时时警惕。

  ——资料来源:2010年第4期《瞭望》

  现行制度提供的改革空间仍然很大

  现行制度内有没有改革的空间?不少人对此持否定态度,总希望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对于现行制度动大手术,甚至引进多党制等。这样的态度,不可能带来政治稳定。

  稳定性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在现行的政治制度内进行改革。最近30年的政治发展说明,现行制度所提供的改革空间很大,还远远没有开拓出来。

  现行制度所提供的改革空间包括哪些方面?首要的是制度化的空间。这种制度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规定的制度进行落实,比如任期限制的落实,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制度得到落实才能形成制度的权威;二是将原则的制度具体化,包括将宪法的规定具体化为一些基本的法律等。在这些方面,还有着较多的工作。

  现行制度所提供的改革空间,更多的是程序建设的空间。程序和技术建设,是我们的一大弱项,因为传统文化就缺乏对于行政程序建设的重视,而革命运动更是要打破传统程序,动员性体制也不需要规范的程序。不重视程序建设,看不到程序建设的重要性,就出现天天开会而不会开会,大量文件得不到落实,甚至发生了以增加会议的方式贯彻落实减少会议的要求、以增发文件的方式落实减少文件的要求恶作剧现象。而许多行政程序、政治程序过于笼统、宽泛,就容易因人而异,无法具体操作,因而使政治口号和政治原则流于形式。仅以民主选举的投票为例,人们长期习惯于向投票者发放选票而不是由投票者自己去领取选票,更不要求填写选票必须进入秘密划票间,结果,许多投票人认为自己的投票受到了别人的监视,从而对于民主选举给予了负面的评价。一个如此良好的民主制度因为缺乏规范的具体程序而丧失一些信誉,更不要说其他方面的制度效果。因此,程序建设的任务相当繁重,如果在这个方面没有根本性的突破,社会管理的危机事件就会不断发生。

  现行制度所提供的改革空间,也包括体制调整的空间。许多现行的制度,多与传统习惯密切联系从而形成一种习惯性的体制,当着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传统体制就需要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并不是一种制度性的调整,实际上是为了适应新的情况而健全既定的制度。以县乡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和工作制度为例,本来,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要县乡代表能够及时地反映所在选区选民的意见,从而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解决基层的社会矛盾。但是,由于县乡人大代表的选举体制和工作体制存在着诸多缺陷,使得基层人民的意见更多地通过信访的渠道来解决,许多问题,本来在基层能够较为容易得到解决,但是却一直上访到更高层甚至中央,造成多种矛盾。如果改进基层人大代表的选举体制和工作体制,使其能够真正密切联系选民,反映选民意见,努力把矛盾解决在基层,那么,现行的县乡人大代表直接选举制度就会得到极大完善。类似的体制调整,还有不少。这些都表明,现行制度提供的改革空间仍然很大。

  ——资料来源:2010年7月26日《北京日报》

  福寿沟,神在哪儿

  一条宋代的排水沟,在今年连续出现的强降雨过程中,让江西赣州城区免受内涝之苦,这就是最近声名远播的福寿沟。

  福寿沟是一处刚刚被发现的文物?不是。是今年突然发挥了作用?也不是。它已经保障赣州城近千年不涝,被当地人视为自然。但是,面对全国许多城镇因排水不畅惨遭水淹,赣州城却安然无恙的情形,人们不禁惊叹福寿沟的神奇。

  综合各方面的描述与评价,可以看出福寿沟有几个特点:因势利导的理念,科学合理的设计,质量过硬的工程,兼具生态环保功能,与城墙(防洪)、水塘(蓄洪)形成一套先进的雨洪调蓄系统。

  不能不佩服古人聪明,更应该追问古人为什么这么聪明。

  首先得说是敬畏自然。宋朝之前,赣州城也常年饱受水患,后来一个叫刘彝的官员主持规划并修建了赣州城区的街道,同时也建造了这套排水系统。古人对于天气、气候的认识有限,也不像今人掌握着许多科技手段,他们敬畏自然是出于本能。正是怀着这种敬畏,他们认真思考如何才能防灾减灾,想方设法去适应自然。

  其次是尊重自然。光有敬畏之心,没有尊重之意,也不会得到自然之爱。尊重自然,就是努力探索和利用自然规律。只有经历无数次的成功和失败,才能总结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治水之道。可以推断,刘彝的决策经过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吸收了前人的智慧。自然规律就是科学规律,决策者能够按科学规律办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相比古人,现代人难道不够聪明吗?恰恰是太过聪明,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现代人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比古人深刻,掌握的技术手段比古人先进,但是,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之心不见得比古人虔诚。

  现代人总是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而不想放下身段接受自然的警告。在反思今年许多城市遭受洪涝灾害的原因时,专家们都提到排涝标准太低。古人建造的福寿沟至今管用,标准肯定是高的。为什么现代人建设城市,反而会降低标准?这还是对自然缺少了敬畏之心。

  缺少敬畏之心,就会肆意凿挖大山,切割河流,阻塞湖泊,开垦草原,占用湿地,采空地下,毁掉保水保土的天然林。大自然血脉不畅,肌肤受伤,怎能不报复人类?

  缺少敬畏之心,就会轻视自然规律。希望什么事都能立竿见影,城市建设大干快上,重面子,轻里子,重地上,轻地下。许多工程为了赶进度,降成本,成了经不起考验的“豆腐渣”、“样子货”。如此作为,怎能不被自然嘲弄?

  现代人需要反躬自问的东西太多了。

  过去,人们经常谈论都江堰,现在又注意到福寿沟,这些凝聚着生态智慧的伟大工程,实实在在地摆在那里。关注它们,并不是厚古薄今,也不是说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简单复制古人的成果。关注它们,可以启发我们深入思考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更好地趋利避害。

  ——资料来源:2010年8月19日《人民日报》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施川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