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文化教育

“身国同构”:认识了个体,即认识了国家

2011-08-24 09:39:09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施清纯 讲述 许中华 整理 黄泽振 摄

  道家的精神和科学的精神完全一致。无非是一个向内探索生命的本身,一个向外探索生命的本身。但事实上,都是对宇宙真理的认识

  《道德经》有云: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然圣人不废言,可见“言”亦迈向“知”的一条途径。关于道家文化与日常生活,必先明了道家的起源与发展。“道家”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成为一家之言则是在春秋战国。早期的道家号为黄老,祖述黄帝,因《庄子》中有“黄帝问道于广成子”云云,到了汉武帝时,董仲舒献策,独尊儒术,罢黜百家,黄老一变为老庄。黄老偏于社会政治,方有文景之治;老庄偏于个人修炼,开出魏晋风度。

  随后,道家修炼的书,便以《老子》、《庄子》为圭臬。唐代以后,《老子》被赐封为《道德经》,《庄子》则为《南华真经》,《列子》、《文子》、《亢仓子》一应俱荣,分列为《冲虚真经》、《通玄真经》、《洞灵真经》。古人于“经”最为讲究,不是随便赐封。经一如我们身上的经络一般,经是主干道,络则为分支。阐述大道者,方能称作经。佛经乃佛主所说法,道经则为真人所说法。佛教有经、律、论三藏,后人所著一般归之于论。儒家所谓的四书五经亦如是。

  我们转回来说,道家的核心是什么?它是实修、实证。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他们的著作不仅是理论上的,也是切身实践所得。现在,我们看一个学者著作等身,里面洋洋洒洒数百万言,多半连他自己也不相信,更谈不上实践。古人是行然后立言,“吾道一以贯之”,今人言而无行,“吾道一以玩之”。老、庄、孔、墨,他们的著作跟他们的人生基本上是一致的,因为古人做学问,先是修己,提升自己的身心境界,今人做学问竟是为他人,所述所作,都是教人家怎么办,自己却是不办的了。

  A“道家以自己的身体为实验室”

  道家所主张的本是一种哲学,一种学问。道教则是一种宗教,从思想上来说,道教是对道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但我认为,道教要比道家更早。一般人认为道教起源于东汉时期张道陵的五斗米教,许地山《道教史》上也如是说。但按照道教中人的说法,道教则上溯黄帝时期,按道历,今年应是4708年,这叫黄帝纪元。如今乡下的老人们挑日子说要翻翻老黄历,指的即是道历。公元2011年,这是耶稣纪元,本与我们中华文明不相干的,现在却通行于世了。又譬如我们现在对圣诞节几乎无人不知,对于老子的诞辰却无人与闻,这方面,香港比大陆做得好,他们定农历2月15日为道教文化节,此日即是老子的诞辰。

  一说道教,人们便起诸种怪想。白云深处虚无缥缈之神仙,金庸武侠之全真七子,街头算命之流,捉鬼画符之辈,似乎跟道教都有一点关系,但离真正的道教又何止千万。道教,起源于人类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因此,道教在产生伊始,即是为了解决人的疾病和死亡的问题,去探索人的生命、怎样开发人的潜能、怎样达到永恒、使人免除病痛之苦,它与西方所谓的宗教全然不同。西方的宗教认定有一个至高者存在,通过崇拜、信仰他即能得救,靠的是外力,人与至高者之间有一条鸿沟,人永远不能成为上帝。道教不同,它只借助人的内在的修炼,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等等,不断提升你自己,能够成为至高的存在。当然,与西方宗教相同之处,它们都是对人的终极关切,都是人对永恒、无限的追求。

  我们说道教是一种宗教,似乎不确切。按我的理解,道教应该是一种修真门派。它既不是科学,也不是哲学,更不是宗教。道教就是修真门派。哲学、科学向外寻求,即便宗教亦是外在于人,有个最高存在,但道教向内寻求,它是中华民族里面最具有创造性,最具有价值的部分,又跟科学等诸多文化现象不起排斥。从西方来说,宗教跟科学在历史上斗争非常激烈,很多科学家被宗教裁判所迫害、烧死。丹·布朗写《天使与魔鬼》,也就是讲宗教与科学的不可调和。宗教起源于一种信仰,科学它是需要实践的检验。用科学去证验宗教,它方法就不对。

  道家以自己的身体为实验室,道家的精神和科学的精神完全一致。无非是一个向内探索生命的本身,一个向外探索生命的本身。但事实上,都是对宇宙真理的认识。道家与科学的区别,可以譬之以中医与西医的区别,西医建立在西方科学体系之下,中医则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之下,尤以道家文化为支干。《道德经》有云,“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即可见出道家与科学的和谐统一。“常无欲……”,这是道家的修炼法门,把外面的杂念去掉,反观内视,向内在寻求,达于无欲境界,这条途径建立的是道家的修炼体系。“常有欲……”,这是现代科学所孜孜以求不懈探索外太空、微世界的努力尝试。此两者浑然一体,相辅相成,所以我们说它们是“同谓之玄,众妙之门”。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