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的郑有清是罗店镇建新村村民,如今在镇上经营一家电器修理铺。这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如今在金华的竹笛爱好者中却小有名气。这个名气,源于他的一双儿女:女儿郑佳佳、儿子郑岳在竹笛演奏上都颇有造诣。特别是郑佳佳,已经不只一次在全国性的大赛上获得奖项。儿女受关注后,作为他们的竹笛演奏启蒙老师,父亲郑有清得到了竹笛爱好者追捧,不少人找到他,要求拜师学习竹笛演奏。
热爱音乐的男孩 靠自学吹响竹笛
郑有清从小就很喜欢音乐,他认为这一点来自父母的遗传。据他回忆:“我小时候,几乎所有的农村家庭都非常贫穷。迫于生活,一些民间戏曲艺人偶尔会带着二胡之类的乐器,走村串巷自拉自唱,换取一点钱或一些食物。每次村里来这样的戏曲艺人,我父母总会请回家,用番薯之类的食物作交换,听上几段婺剧或越剧。”
虽然郑有清的父母只是爱听戏曲,可郑有清却对各类音乐都挺爱好,而且颇具天赋:即使没有老师,也能靠听广播学会很多经典歌曲。读小学的时候,村里的学校没有音乐老师,在村里“唱歌出名好”的郑有清便“兼职”当起了同学们的“音乐老师”,甚至考入初中后,他还继续当过一年的“音乐老师”。当然,为了当好“音乐老师”,郑有清也很努力,听广播,听陌生人吹拉弹唱,“不论什么时候听到好听的音乐,马上会放下手中的事情,入迷地听到结束为止”。
对音乐的执着,让郑有清不再满足“只会唱唱歌”,他开始盼望自己能学会一种乐器。“我已经不记得第一支竹笛具体在什么时候购买。那时候还在读小学,购买一支竹笛只需要几角钱,就因为价格便宜,我向母亲要钱买了一支竹笛。”郑有清说,当时他买了竹笛,但没有条件找人教他吹奏。不过,因为他当“音乐老师”有了一些音乐基础,所以靠自己慢慢摸索着,最终竟然也学会了吹奏一些简单曲目。
陪女儿学习竹笛 借机偷师学技巧
如果不是为了培养女儿的艺术特长,也许竹笛吹奏只会是郑有清生命中并不特别重视的一个小爱好。郑佳佳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学校里推出了竖笛兴趣班。有一天,小佳佳兴冲冲地告诉郑有清:“爸爸,我能吹响竖笛了!”郑有清不以为然:“能吹响竖笛不足为奇,你要能吹好横笛(即竹笛),那才厉害呢!”没想到,女儿一听这话便与他“杠”上了,偷偷拿了他的竹笛,自己摸索着吹了起来。
几天后,小佳佳兴奋地跑到郑有清面前:“爸爸,我现在已经能吹响横笛了!”这以后,郑有清开始教女儿吹奏竹笛。很快,女儿便将他的“本领”全学会了。欣喜之余,他找到了金华的制笛大师朱位清,希望这位既精于制作竹笛,又在竹笛吹奏上有着高超功夫的专家能收女儿为徒。得偿所愿后,郑有清开始了长达5年的“陪学”生活。
“当时,每节竹笛课30元,作为普通农民,这笔费用不算小。为了付出去的钱能得到实打实的回报,我每节课都坐在教室里旁听,牢牢记住老师讲的所有内容,回家再反复讲给女儿听,确保女儿每节课的知识都能完全‘吸收’。”郑有清表示,最初自己陪学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保证女儿的学习效果。可陪学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现自己对竹笛的热情越来越高,于是,“为女儿学”逐步演变成“为自己学”。
经过五年的学习,父女两人的竹笛吹奏水平都有了大幅提升。所不同的是:女儿通过了一个又一个等级,获取了一场又一场比赛的各种奖项;而父亲始终将自己定位在为女儿“陪学”、“陪练”的位置上,把竹笛作为爱好去学习、练习。
教好子女传美名 他人上门求拜师
郑岳比姐姐小6岁,等他适合学习竹笛时,姐姐已经小有所成。于是,郑岳的竹笛吹奏理所当然由姐姐和父亲一起教授。二对一的教学和指点,自然令郑岳的竹笛水平快速提高。婺城区城乡文化PK赛一等奖;金华市个人才艺比赛三等奖……追随着姐姐的足迹,少年郑岳也凭着竹笛才艺开始崭露头角。
儿女的亮眼成绩,让郑有清欣慰不已。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自认低调的他,因为教子(女)有方而被越来越多的竹笛爱好者追捧:有浙师大的学子因爱好竹笛而跑来拜师;有稚龄孩童被父母送来学习笛子吹奏;更有人慕名前来,希望听一听他吹奏的竹笛曲……对于这些,郑有清总是以愉快的心情接受。他觉得,能把自己喜爱的事物融入日常生活,再平凡的日子也会变得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