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刚经历几日双台风“苏拉”、“达维”消散后的炎热,今年第11号热带风暴“海葵”于8月5日17时进入我国东海东部海面,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以45°角优美姿势旋转着滑入浙江的怀中,来了个亲密接触,台风过境带来的强风暴雨,已使全省多地出现不同程度的灾情。然而在“海葵”凶猛袭击下,白龙桥镇却实现了灾害、险情发生率近乎“零”的奇迹——
8月8日是“海葵”抵达金华市区最为强势的一天,下午3时左右,在其威力稍弱之时,记者赶紧跟随一些联村干部下村检查灾情,发现白龙桥镇能平安度险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与“海葵”的擦身而过,更重要的是镇党委政府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和行动力。
据了解,为迎战“海葵”,白龙桥镇组织到位,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特别加强了对危房、水库等地的巡查工作,充分做好沙袋、抽水泵等抢险抗台的物资准备,由民兵,镇、管理处、村等各级干部组成的近80支应急分队严阵以待、时刻准备,并利用农民信箱、手机短信、电子屏等平台与气象部门联合进行天气状况的实时公布、通知,坚持走在“海葵”前面。
跟着联村干部金永存,记者首先来到了古方管理处的东周村,只见一排排的苗木,大一点的就用木棍进行四角支撑,像撑起了“拐杖”,小一点的就用大棚膜和遮阳网收起,像穿起了“雨衣”。
在古方下杨村,联村干部姚慧一天之内已经第二次来到村民邵志钱的家中,“老邵,你再考虑下搬到亲戚家住吧,这雨恐怕还得下呢,实在不行也可以住到村办公楼。”一进门,姚慧就劝上了。只见50多岁的单身汉邵志钱的家只能用“破败”二字来形容,房间地面凹凸不平,盛着积水,屋子四面漏风,人站在屋里,雨水不时从残缺不全的瓦片中滴在头上,房间里的床和被褥都已经打湿了。“这是老母亲给我留下的房子,兄弟们都结婚成家了,去了不方便,况且四十多年了,我都住在这里,我哪也不想去。”虽然管理处干部、村支书一次次来劝说,可邵志钱还是不肯搬离,经过长时间的劝说无果,姚慧只能说:“那你手机要保持24小时开机,有什么情况就马上联系我。”
离开下杨村,来到临江管理处西园村。这两天,西园村的村支书、村主任以及村两委干部都自发组织队伍冒雨走访下属的四个自然村,针对容易受到台风影响的危房进行排查,加强监督和管理,同时,走访村里的独居老人,规劝他们在台风期间暂时从旧房撤离,搬到子女家中的新房暂住。
据西园村村支书范小伙介绍,西园村的人口不多,但分布松散,自然村与自然村之间的间隔相对较远。村里人口老龄化严重,60岁以上的占了一大半。虽然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村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但仍有一大批旧房存在,旧房大多为村民自建,结构不合理,且年久失修,一旦遇上大风大雨天气很容易坍塌,威胁村民的生命安全。
为了抵御“海葵”的袭击,西园村村两委就自发组织防灾队伍,以临战的姿态,全力以赴做好各项防御工作,确保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把台风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截至8月8日晚,通过村里所有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海葵”除了造成村内几处危房的轻微坍塌,没有人员伤亡。范小伙说:“在台风走之前,我们还将继续对全村进行走访,确保防灾工作万无一失。”
而在紧邻白龙桥集镇的白龙桥管理处后童村,村干部在8月7日接到“海葵”台风预警后,立即通知村上的养殖户,安顿好牲畜,拆除临时搭建棚,避免给养殖户造成损失。由村两委组成的护卫队,加强24小时值班,密切关注台风动向,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力争将一切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来到后童村,记者看到村尾横倒着一棵老杉树,挡住了出行的道路,村民们正自发在清理现场。“这棵杉树至少有二十多年树龄了,树的位置恰好处在风口上,昨天台风一来,难以幸免就被折断了。”
在临江西路附近,记者看到,沿路的排水管道受淤泥堵塞,水流缓慢,造成附近地面积水。据悉,连日来受台风影响降水增多,同时农田蓄水量小,淤泥堵塞了排水口,一名张姓村民正拿着扫帚和长棍在现场疏通管道,这位不愿透露真实姓名的村民说,他只是想尽自己的一份绵力,希望可以给路人带来方便。
如今,“海葵”的威力已经消散,“平安白龙桥”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