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汤山线向西,越过厚大溪就到了汤溪镇派溪童村。站在村口,笔者首先感受到了一派田园风光:不远处的厚大溪溪面上,几百只鸭子正在戏水;平坦的环村公路两侧是成片的棉花田和稻田,此时棉花已到盛花期,稻谷则青翠如碧,交织成绿中带白、绿中映红的颜色,相当美丽。热情好客的村支书熊伟华很快就赶到村口来迎接了,他首先指着不远处一座建设中的三层楼房,对笔者说:“那就是我们村的新‘便民服务中心’,月底就可以完工了。”看来,这个被金西开发区评选为2011年度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派溪童,果然实至名归!
不过,令笔者颇感惊讶的是,从村老年活动中心墙上的一块捐助光荣榜上看,这个派溪“童”,大部分村民不姓童却姓祝姓,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熊伟华笑着解释:“派溪童村早年间确实以‘童’为大姓,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该村成了汤溪水库移民安置地之一,来自莘畈水库和金兰水库的大量移民迁入村子以后,祝姓便成了村里的最大姓氏,而派溪‘童’村村民绝大多数不姓童,演变成了村子的一大特点。”
事实上,如今的派溪童村虽已是一派和谐的农村新气象,但前些年却频频在村民间发生矛盾和冲突。作为一个移民村,最开始时,村民和移民相处的还算融洽,但因双方都有不少人以承包建筑工程为生,便逐渐为了生意上的事陆续生产冲突。这样的冲突多了,影响了全村的团结,尽管很多村民都走上了致富道路,在村中建起了一幢幢气派的小洋楼,却大多奉行“只扫自家门前雪”的心态,使整个村子一度陷入村民富裕、村集体薄弱的窘境。
2008年,熊伟华当选为派溪童村主任,为改变现状,在村“两委”成员的努力配合下,该村开始经常召开村民代表集体会议,积极调解村中各方小团体利益的冲突和矛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特别是近两年,周边村子新农村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已初具成效,这让派溪童的村民们开始有所感触,不愿自己所在村庄落后的想法,让大部分村民渐渐开始理解村“两委”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诚意,加上原本的家族对立和利益纠纷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协调中得到了化解,派溪童村开始走向和谐、团结的良性循环。这样一来,村庄的新农村建设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如火如荼阶段。
2009年下半年,派溪童村花了10多万元用于村庄环境整治和绿化,并集资40多万处理村中污水系统;而后又填掉了村子周边的露天粪坑,建起8米宽800多米长的环村公路;去年又用70多万元建设村民服务中心、村合作医疗社、乡村书屋以及配套设施,并成立了村老年协会。“这一切都离不开全村百姓的支持,之前工程涉及的征地和清表赔偿,许多村民表示可以暂缓或免除,这对资金短缺的村集体来说是很大的助力。”熊伟华感动地说。
据悉,接下来,该村“两委”打算将分散在农民手中的400亩土地流转到村集体,接受区农技站的指导集中种植水稻和玉米,其中,将拿200亩与汤溪种粮大户合作,建设现代蔬菜种植基地。曾经“脏、乱、差”的派溪童,就这样实现了从移民村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华丽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