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时间的长河静静地流淌在空气中,悄悄地带走从前的回忆。那些吱吱作响的收音机和墙上不断发出嘀嗒声的老挂钟,在这个不断变更的城市中,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油灯、缝纫机、黑白电视,这些曾经熟悉的景物,只能从老人尘封的记忆中款款走来,却是那么亲切,让人浮想联翩。这些老物什上的色彩,或许在你亲身经历之时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但在时光的夹缝之中回头,你会发现,经过岁月的蹉跎,这些记录了太多故事的老物什,似乎萌生出了生命,它们带着一些伤感,一些寥落,一些浅淡的哀愁,但又有一丝微微的甜,散发出一股怀旧的味道。
就让我们停下脚步,回头望望这些寂寞的老物什,留取城市在时光中的片段,剪辑记忆中的生活足迹。
毛主席像章:狂热年代的收藏达人
“毛主席的像章挂在我胸前呀,依沙依沙玛尼拉挂在我胸前呀。金色的像章放光芒,心中升起红太阳,心中升起红太阳……”望着杜戎胜从书房里搬出大大小小形态不一的500块毛主席像章,耳畔似乎又响起了这首《毛主席的像章挂在我胸前》的老歌,思绪也随着那曾经熟悉的旋律飞回到40多年前初期的激荡岁月。
上世纪6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自1966年夏天开始后,红色风暴很快席卷中华大地,一时间,跳“忠字舞”、唱“语录歌”、读“红宝书”、戴毛主席像章成为当时举国上下无不追随和效仿的政治时尚。那个时候,无论是谁,只要得到一枚毛主席像章,都是一种无上的光荣,身为党员的杜戎胜也不例外。
杜戎胜出生的时候,正处在日军侵华的艰难阶段,日本人无情的战火烧毁了他的家。从小,他就和家人四处颠沛流离,吃尽了苦头,直到毛主席带领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夺取胜利,一家人才过上了安稳的日子,从此,他就把毛主席视为偶像,敬重万分。1950年,抗美援朝的号角在朝鲜拉响,“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那时候,坊间十分流行这句俗语,大家都知道,男儿当兵,十有八九会死在战场上,但16岁的杜戎胜毫不畏惧地参了军,随着大部队进驻朝鲜。3年里,他打过抢、扛过炮、受过伤,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奋起反抗。他说,有了毛主席,才有他的家,他要回报毛主席的恩德,为中国出一份力。1951年的五一劳动节,毛主席在天安门进行检阅,有幸参加第一方阵的杜戎胜第一次远远地望见了自己的“偶像”毛主席,那次的经历,成为他毕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文革热潮掀起的时候,三十多岁的杜戎胜因为身体不好转业回了金华,但他一直心念着曾经的峥嵘岁月,热爱毛主席的心丝毫未减。毛主席像章风靡中华大地后,爱国的杜戎胜突然觉得找到了情感的寄托,他开始迷恋上收藏毛主席像章。从1968年到现在,他已经收藏了整整500枚,可谓琳琅满目、五彩缤纷。像章的材质,也是五花八门,有铝合金的、陶瓷的、塑料的、荧光的、有机玻璃的,尺寸不一,形状也各不相同,但没有一块重复。一开始毛主席像章都是毛主席的头像或胸像,后来像章上的内容丰富起来。有毛主席在上方,下面分别是韶山、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北京天安门等革命圣地;还有毛主席在上方,下方是向阳的葵花或如海的红旗或破浪前行的航船……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反映各个时期光辉革命历程的像章,如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毛主席上井冈山、毛主席参加开国大典、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等,可谓美不胜收。像章的制作工艺也越来越精湛,毛主席的表情神态刻画得细腻入微,形态逼真,笑容生动,不少堪称艺术珍品。
杜戎胜说,除了自己四处收集之外,当中的很大一部分是以前的老战友送的,像章里不但寄托了他对毛主席的热爱,更包含了说不尽的战友情。如今,杜戎胜将收集起来的500枚像章小心地安放在盒子里,每当老战友来他家做客,他就会拿出来,与他们一起追忆曾经的美好岁月。杜戎胜表示,他希望把这些像章传给子孙后代,把共产党对人们的爱一代代传下去,让子孙永远不忘毛主席的伟大功绩。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