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区早籼稻种植面积7.88万亩,比去年8.1万亩减少0.22万亩,下降2.72 %。面积下降,那今年早籼稻生产收益情况到底如何。针对这一问题,近期物价局对农产品成本调查点的早稻成本、收益等情况进行了调查测算。结果显示:今年我区早籼稻单产减少、价格提高、成本上升、收益略降。
一、今年早籼稻生产显现四个特点
1.单产减少。今年早籼稻调查户亩均产量375.46公斤,比去年390.15公斤减少14.69公斤,减幅为3.77%。早籼稻减产主要原因是气候影响所至,入梅第一场大雨,使正处于孕穗期的早稻发育不良。同时,今年早稻扬花期又遭遇连续阴雨,影响稻谷扬花、灌浆,使早稻成熟、收割时间比去年推迟一星期左右,导致疵谷率比往年较重。而7月中旬的数场阵雨,由于短时间风雨较大,使得部分田块的成熟早稻倒伏严重。
2.收购价格提高。2012年市区“粮食订单”早籼谷收购价格为每50公斤128元,比2011年每50公斤112元增加16元。从早籼谷收购价提高计算,今年亩产增加收入87.24元。
3.生产成本上升。今年我区早籼稻调查户亩均总生产成本为896.76元,比去年760.22元增加136.54元,增幅为17.96%。主要有:①物质与服务费用增加。每亩物质与服务费用为454.10元,比上年385.47元上升17.80%。主要原因:一是化肥价格上涨。化肥费用每亩135.21元,比去年115.53元增加
17.03%。二是成品油价格居高不下。机耕、机割每亩租赁作业费用上升,农户自有机械作业燃油费支出明显增加。租赁作业费每亩197.38元,比去年170.84元增加15.54%。三是杀虫类防病类农药价格上涨,农药支出增加。农药费用每亩70.72元,比去年56.41元增加25.37%。②人工成本有所增加。由于雇工费用上升,人工成本有所增加。人工成本每亩为247.56元,比去年224.8元上升10.12%。③土地成本大幅增加。由于流转地租金上涨,土地成本大幅增加。土地成本每亩195.10元,比去年149.95上升30.11%。
4.农民收益略有下降。虽然今年早籼谷收购价格提高,但由于单产减少,生产成本上升,政府补贴与去年基本相同,早籼稻种植户收益略有下降。种粮散户,今年每亩纯收入321.62元,比去年325.74元减少4.12元,减幅1.26%。一般种粮大户(稻麦种植面积≥20亩)和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社员,今年每亩纯收入426.72元,比去年425.74元增加0.98元,与去年基本持平。纳入病虫统防统治和水稻机插作业的种粮大户,今年每亩纯收入506.72元,比去年515.74元减少9.02元,减幅1.75%。其中政府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农作物良种补贴、早稻普惠制补贴、大户直补、政策性保险保费补贴今年与去年相同。应用水稻机插补贴今年40元/亩,比去年减少10元。订单早籼谷奖励: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社员,今年每交售50公斤早籼谷奖励30元,最高每亩不超过240元,比去年每亩增加65元;一般农户每交售50公斤奖励20元,最高每亩不超过160元,比去年每亩增加55元。
二、对策建议
1.加大惠农政策支持力度,保护农户种粮积极性。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看,我区早籼稻播种面积逐年减少。主要原因是:由于种植粮食作物尤其是早籼稻比较效益低,农户的积极性不高,而种植经济作物或将土地承包出去效益更好。调查数据显示:如果没有政府种粮补贴,农民种植早籼稻每亩收益只有64.42元,粮农种粮经济效益主要是靠政府补贴。另一方面,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外出务工或经商能明显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转移到非农产业,留在农村的大多数为老人、妇女、儿童,劳动能力有限。政府要从政策、技术、资金等多方面关心、帮助、支持农户,加大惠农政策支持力度,保证谁种粮谁受益,从而保护农户种粮积极性,保障粮食安全。
2.加快农业规模经营步伐,提高种粮经济效益。一方面粮食生产走规模化之路,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粮农种粮效益很大部分是靠政府补贴来实现的,而政府为了鼓励规模经营,对大户、经济合作社种粮户补贴力度明显比散户大。为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建议:一是进一步引导、规范、扩展粮食专业合作社,完善专业合作社机制。二是创新机制体制,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转包、租赁流转土地,提倡委托流转、季节性流转、股份合作流转,培育粮食生产主体。
3.提高农民种粮抗风险能力。今年早籼稻减产主要原因是气候影响所至,为了提高农民抗风险能力,使粮农增产增收。建议:一是引导农民参加种粮保险,提高抗风险能力。加大保险政策宣传力度,引导农民积极参加种粮保险,通过保险,减轻自然灾害给农民可能造成的损失。二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及时修复损毁、老化、失修的排灌渠道、机耕路等,保障排灌系统畅通,特别是提水灌溉地区的设备更新换代,使农田基础设施有利于农事操作,提高抗灾能力。
4.加强农业服务指导和农资市场价格监管。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技术指导,依靠科技培育优良品种,依靠科技加强病虫害防治,依靠科技减少人工费用,合理施肥、合理使用农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农作物耕作、收割期间加强农机技术指导服务,促进机械作业推广,降低费用。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做好农资价格的监测,密切关注农资市场价格动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普及农资知识,提高农户鉴别能力。加大打击农资假冒伪劣执法力度,优化市场环境,支持服务于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