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婺城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婺城实际,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载体,以“洁化、绿化、文化、美化”为抓手,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按照“连线成片,梯度推进”的工作方法,继续做好村庄整治提升、农房改造建设、山区群众异地安置等基础性工作,大力发展农村生态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着力打造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功能集成的农村新型社区,努力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的“花香婺城、幸福家园”。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建成10条美丽乡村风景线,75%以上的行政村建设成为美丽乡村的工作。
2012年全区计划启动30%行政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完成15%以上村庄的美丽乡村建设任务。计划实施145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完成60个村;推进105个行政村的农房改造建设,完成农房改造2000户。到9月底,全区已有161个村启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125个村启动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68个村启动实施农房改造,1-9月全区共拆除空心村旧房、拆除危旧房面积7.89万平方米,完成农房改造1960户。
因村制宜,抓好规划设计。一是风景线规划力求出特色。结合汤溪镇人文历史特点,依托九峰山风景区,确定“九峰探古”为美丽乡村风景线建设主题,编制了“九峰探古”美丽乡村风景线规划,并做好了现场会参观路线沿线绿化景观设计。二是村庄规划注重造精品。根据汤溪镇寺平、鸽坞塔、新安、上叶四个村的自然条件、乡土特色等基本情况,重新完善了四个村的村庄建设规划,编制了《村庄绿化规划》、《村休闲广场建设规划》等。三是景观设计着力显亮点。根据四个村各自的文化和建筑特色及民俗风情,抓好建筑等单体设计。如在鸽坞塔村,结合该村的民俗风情,在村口设计了特色村标,在村民广场树立了畲族图腾柱,并对相关村的文化上墙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完善。
加大投入,提升了基建水平。对寺平、鸽坞塔、新安、上叶四个村的道路硬化、污水处理、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提升。新安村在编制村庄绿化规划的基础上,投资60多万元实施了村庄绿化,使村庄环境得到全面改善。上叶村完成了村庄规划、道路硬化、外墙粉刷、污水处理、村庄绿化和休闲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了老年公寓、修缮了村大会堂,村庄环境整洁优美,达到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寺平村的村内道路硬化采用青石板铺设,既与古村落的风貌相吻合,又体升了村庄的品位等等。
挖掘内涵,打造了不同看点。一是民俗风情看鸽坞塔。以该村保存完好的清光绪元年创修、二十九年重修共3卷的《蓝源钟家钟氏宗谱》石印本为依托,结合村内钟氏宗祠,对该村的畲族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安排人员培训畲族歌舞,传承传统文化,并设置了畲族文化展览馆,很好地展示了畲族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二是历史文化村落看寺平。寺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有着“中国最漂亮砖雕民居村”的美誉。我们对全村破损古建筑进行了修缮,布设了五间花轩银娘闺房等新景点,使古宅厅堂重现砖瓦栋梁清逸秀丽、异彩纷呈的景象,复原了古村风貌,展示了深厚而具有历史气息的古村落文化。三是异地安家致富看新安。新安村由塔石乡葛岭村、鱼潭村和莘畈乡中甫村等三个村下山移民合并而成。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实施了水、电、路、污水处理、村庄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大力发展了来料加工产业,使广大移民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实现了增收致富,体现了下山移民工作“搬的下、稳得住、富的起”的目标宗旨。四是特色产业发展看上叶。上叶村是冷水茭白种植专业村,近年来冷水茭白种植发展迅猛,全村种植面积有800多亩,年产值达750多万元,同时,通过对废弃茭白叶的利用,开展了冷水茭白工艺品制作,有效拉长了产业链,提高了农民收入。
加强培育,促进了产业发展。一是提升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寺平村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的原则,把古村落保护和农村休闲旅游开发相结合,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相继完成了农家乐接待中心、农耕文化展示厅,仿古长廊、旋湖桥、夏日赏荷等景点建设,形成了以“住古民居,吃农家菜,赏古文化,游山田景”为主题的农村休闲旅游看点。二是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新安村通过多方面提供政策扶持、多形式组织技能培训、多渠道拓宽致富门路、多层次开展结对帮扶,建起了来料加工一条街,成立了来料加工服务中心和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村民收入由单纯的农林业收入,拓展成为企业就业、来料加工、兴办实体等多渠道增收的良好局面。三是抓好特色产业发展。上叶村围绕冷水茭白种植、销售、服务三个环节创新发展模式,打响品牌,促进茭白产业健康发展,实现了茭白产业由小菜园走向大基地、从小菜篮走向大市场、从小生产走向大产业的三大转变。
强化基础,推进了基层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村级组织的作用发挥,全面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健全了村便民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硬件软件设施,有效提升了农村基层民主决策程序化、民主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的水平,对提高农民群众的民主素养和文明素养,促进乡风文明,为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