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娃考上大学奖励“村级奖学金”
黄倩是婺城区竹马乡姜杨头村一位品学兼优的女孩子,今年她以626分的成绩考入了浙江工商大学。农村娃上大学,在当下不算什么稀奇事,但让人感到新鲜的是,早在开学之前,黄倩就领到了一笔一千元的奖学金,颁发者不是学校,而是她的家乡姜杨头村。
“以前经济条件不行,我爸爸那一辈想读书也读不了,现在好了,考上大学村里还给发奖学金。”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家里并不宽裕,有了这笔奖学金,一来激励了求学的梦想,二来减轻了读书的负担,黄倩对此满怀感激之情。
和黄倩同时领到奖学金的还有村里两个考上二本院校的学生,为升学的村里娃颁发奖学金,在姜杨头村已经是第二年了。为了激励学生好好学习,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村里设置了一套升学奖励措施:在中考中考入金华一中的一次性资助500元,在高考中考入一本院校的一次性资助1000元,考入二本院校的一次性资助500元。
“在姜杨头村,村民比的不是谁家的钱赚得多,而是看谁家的孩子读书更出色。对于家里头出了大学生的家庭,村民都格外敬重,并且主动为家里穷、读书难的孩子提供物质帮助。因此,整个村都形成了浓厚的尚学风气。”见到记者,竹马乡姜杨头村书记虞德元骄傲地说。
560余人口,一年的集体经济收入仅5000多元,就在这样一个弹丸小村里,重教尚学却成了一种传统。“虽然我们村的集体经济很有限,甚至在全乡算落后了。但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学生。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大家的素质,才能改变目前的现状。”
像姜杨头村一样,在竹马乡的其他村,许多考上大学的村里娃也都能领上数额不等的奖学金,有的村还将“考上大学有奖励”写入了“村规民约”之中。竹马乡政府宣传委员杨卫青说,乡政府在农村教育方面一直非常重视,虽然没有明令要求各村出台助学措施,但经常对各村干部提出相关的号召,自然而然的,全乡都兴起了一股重教尚学的风气。
位于金华城西北郊的联民村,是一个以花卉苗木种植为主的传统农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并不怎么宽裕,但从2008年就设立了村级奖学金,至今已经发放了近万元。
村书记钱玉军告诉记者:“2008年村级换届后,开会讨论村规民约时,对上大学进行奖励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现在,在联民村,村里的小孩考上一本奖励2000元、二本奖励1000元。钱玉军说:“钱虽然不多,但村民的反响却很好。村里也在考虑,今后集体经济上去了还要提高标准。”
一笔小小的“村级奖学金”,不仅在竹马乡倡导了崇学尚学之风,也在无形中对孩子们起到了爱乡教育。许多同学表示,乡亲们的期望就是自己的责任,学成后一定要为家乡建设作贡献。